施蛰存,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原籍浙江杭州。
施蛰存先生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说他一生开了四扇窗户,东窗是文学创作,南窗是古典文学研究,西窗是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北窗则是碑版整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文字生涯中,施先生“东南西北”全方位出击,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中外注目,令后学倾慕的成就。百年是一个世纪的风云。在世的现代作家中,施蛰存完
整地见识和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发展的过程。施蛰存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最直接的审视者,最忠实的记录者。因此,在他身上见证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百年有多长
一九O五年十二月三日
生于浙江杭州水亭址。入学后学名德普,字蛰存,曾用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一九二三年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本年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一九二八年
与戴望舒等合编《文学工场》、《无轨列车》等文学刊物,并发表《妮侬》、《雨》等小说、新诗。
一九三O年
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在此间刊载《鸠摩罗什》、《凤阳女》、《阿秀》、《花》等小说,心理小说《将军的头》。
一九三二年
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创刊号,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发《无相庵随笔》等。短篇小说集《李师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二至七月,主编《文饭小品》六期,编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译德国小说家格莱赛《一九O二级》,译美国里德《今日之艺术》出版。
一九三九年
因任教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一九四三年
因任教厦门大学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一九五二年
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教授。
一九五四年
《轭下》新版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
编撰《后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一九六三年
编撰《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书征碑录》、《魏书征碑录》、《北山楼碑跋》。
一九六四年
编撰《云间碑录》等,续撰《北山楼碑跋》,辑录《金石遗闻》、《宋金元词拾遗》。
一九七四年
撰作《浮生杂咏》,续撰《北山楼词话》。
一九七八年
撰著《唐诗百话》,续撰《北山楼词话》。
一九八O年
主编《百花洲文库》,译法国象征派诗人庞维尔、达尔尚、马拉尔美、孟代思、韩波散文诗编为《法国散文诗十篇》。
二OO一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诗百话》、《北山谈艺录续编》。
二OO二年
《施蛰存日记》于文汇出版社出版。
二OO三年
施蛰存逝世(整理李清)
朋友眼中的施蜇存
钱谷融:永远能出新的老人
本报讯 (记者 赵延)
著名教授、学者徐中玉老先生今年九十岁,与施蜇存老已经相识七十年,就在一个月前,为庆祝施蜇存诞辰100周年和徐中玉诞辰9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为两人举行学术思想研讨会,两人的研讨会一起办,既有学术的原因,更有私交的原因。徐中玉告诉记者,自己可能是施老在世的朋友中,和他相识最早的。
相识七十年,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生的悠长时光,所以谈起这位老友的去世,爽朗的徐中玉也不仅有些黯然,因为就在前天,施蜇存去世前一天,徐中玉还去医院探望过他,施蜇存已经不能说话,但还看得出是徐中玉,还向他点点头。
七十年前,施蜇存还在云南大学教书的时候,徐中玉经过昆明,闻名前去拜访,就此展开两人的友谊。1952年,施蜇存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从到时起到现在,同事五十一载。而徐中玉说起施蜇存,依然充满敬意。他说,施蜇存从来没有在国外生活,却精通英语法语,做了大量翻译工作,小说写得好,又写得一手好古文,居然在金石碑帖上的造诣还那么高。像他这样做什么事都能成为大家的大才子,从前就很少,现在来看,一个都没有了。
徐中玉:70年相知的悠长岁月
本报讯 (记者 赵延)
著名教授、学者徐中玉老先生今年九十岁,与施蜇存老已经相识七十年,就在一个月前,为庆祝施蜇存诞辰100周年和徐中玉诞辰9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为两人举行学术思想研讨会,两人的研讨会一起办,既有学术的原因,更有私交的原因。徐中玉告诉记者,自己可能是施老在世的朋友中,和他相识最早的。
相识七十年,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生的悠长时光,所以谈起这位老友的去世,爽朗的徐中玉也不仅有些黯然,因为就在前天,施蜇存去世前一天,徐中玉还去医院探望过他,施蜇存已经不能说话,但还看得出是徐中玉,还向他点点头。
七十年前,施蜇存还在云南大学教书的时候,徐中玉经过昆明,闻名前去拜访,就此展开两人的友谊。1952年,施蜇存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从到时起到现在,同事五十一载。而徐中玉说起施蜇存,依然充满敬意。他说,施蜇存从来没有在国外生活,却精通英语法语,做了大量翻译工作,小说写得好,又写得一手好古文,居然在金石碑帖上的造诣还那么高。像他这样做什么事都能成为大家的大才子,从前就很少,现在来看,一个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