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新加坡、马来西亚就一直是庞大的华语电影市场,因此新马电影商的势力顺理成章地伸入香港电影界,握住影业生存的命脉,形成极大的势力。到五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独立制片的小公司衰落,形成邵氏和电懋两大公司对峙的局面。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早期,邵氏在电影制作方面逐渐衰退才告转变。所以电懋和邵氏公司的发展,标志着香港电影界进入了所谓“大公司时代”。
在陆运涛主持电懋的全盛时期,出品影片在质量上远胜于它的竞争者如邵氏父子公司等,可惜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多久就过了巅峰,随着邵氏兄弟公司在香港的崛起,和陆运涛因空难而逝世,电懋也走向了没落。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的钟宝贤博士和香港资深电影人舒琪向本报记者介绍电懋公司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它是香港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页。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林黛是香港历史上名头最响的国语片女演员,1957年电懋的《金莲花》让她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林黛是当时两大电影公司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陆运涛一生醉心文艺,他坦言艺术远比经营商业有趣。
空难为电懋画上戛然而止的句号
1964年6月20日,第11届亚洲影展在台湾举行,陆运涛和邵逸夫应邀出席影展之后的观光活动,邵逸夫有事没能成行,而陆运涛及新婚妻子、行政人员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飞机上全部遇难。
钟博士非常遗憾地表示,如果热爱艺术的陆运涛没有突然去世,香港电影史很可能与现在不同,电懋的艺术成就也很有可能会高于邵氏。邵氏和电懋的经营者在理念上非常不同,陆运涛是真正热爱电影,并不介意为制作出质量高的影片而花费大量金钱,而邵氏则更多地出于商业目的。
这次空难事件对电懋公司产生致命打击,陆运涛空难逝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得香港影业的格局转变成邵氏独占天下的局面,对香港电影的发展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陆氏家族兴替说起
要了解电懋的演变,先得从陆氏家族的兴替说起。电懋的董事长陆运涛是新马首富陆佑之子。陆运涛于1915年生于吉隆坡,1933年至1936年间在剑桥大学修读文学及历史。1940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业,包括银行、橡胶园、锡矿、地产、酒店和娱乐业等。据熟悉陆运涛本人的朋友说他“文人气息较重”,陆运涛一生醉心文艺、历史、电影和摄影,热爱骑马、高尔夫球和观鸟等活动,多次到沙漠探险,到森林拍摄雀鸟生态,他自己坦言观鸟和摄影远比经营他的商业江山有趣。不过电影只是陆氏家族事业的一小部分。
电懋正式成立
1948年4月,陆运涛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并设立多家戏院,为了稳定片源,于1951年在新加坡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1953年它的子公司登陆香港,简称“国际”,由英国籍的犹太人欧德尔掌权,负责在香港购买影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映。1955年是陆氏影业王国的转折点。“国际”接管了上海商人李祖永建立的“永华”后,便开始招揽“食客”和“智囊团”,比如成立了由张爱玲、宋淇、姚克组成的“剧本编审委员会”。1956年,欧德尔被调回新加坡后,陆氏把“永华”和“国际”合并,改组为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以“巨片标志、荣誉之征”作为口号。
好莱坞式管理模式
由于陆运涛主要是受西方教育,他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也都是学历很高或者有留学经验并熟悉欧美电影业的。他们将欧美的制作路线、管理模式带进电懋,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业。当时电懋的生产模式是仿造好莱坞的片厂制,流水作业生产影片,引入全年制作计划、财政预算及剧本策划,片场内同时拍摄多部电影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另外,电懋还成立多个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发行、制片。电懋甚至成立国泰电影画报社,出版《国际电影》杂志,发行量达到10万份,用来宣传影片制作和明星动态。除此之外,电懋还成立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人,制造明星。总经理钟启文采取好莱坞控制明星的方法,由公司代替演员接见传媒,并控制明星的私人生活,甚至包括他们的婚姻,以此保证明星们的公众形象。所以,电懋企业化生产影片的同时,度身打造出来的明星个个形象鲜明、光彩照人,比如林黛、尤敏、葛兰、林翠、陈厚等。
电懋与邵氏的竞争
提起电懋,必然要提及电懋与邵氏的竞争。舒琪说两家公司的竞争不止在香港,也在新马和台湾。因为香港还是以粤语片为主,这两家公司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一半。他们制作出来的影片主要是外销,尤其是电懋,是先外销之后再卖到香港。
邵逸夫1957年组建邵氏兄弟公司之后,声势直逼电懋。陆运涛见此,亲自来到香港和林黛见面,洽谈合作,最后林黛分别与两大公司各签三部片约。邵氏力捧凌波的时候,电懋也不甘落后地将尤敏捧成一级明星。所以,两者之间的竞争,不仅促进了香港电影业的兴旺,还塑造出了大批明星。
不过电懋和邵氏虽然经营模式类似,但出产的影片大不相同。电懋受好莱坞影响,以中产阶级为目标,出产的电影90%以上都是时装片、歌舞片、都市喜剧等。邵氏的影片则很多都是源自上海的创作路线,以中国为主题,出产大量历史片、武侠片,或者是反映香港低下阶层生活的粤语片。
电懋改组为国泰
因为陆运涛长期在新加坡,香港的业务先后交给欧德尔和钟启文掌管,决策权却还是掌控在陆运涛的手中。1962年,钟启文终于不堪忍受人事纠纷和传闻困扰离开了电懋。同年,孙晋三逝世,宋淇请辞,电懋管理层经历重大变动,陆运涛只好亲自出任总经理,并决定增加投资,开拓台湾市场。电懋和邵氏多年来激战,互挖导演和演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两家于1964年3月5日发表“君子协定”。可是,电懋与邵氏和解短短三个月后,陆运涛便因空难逝世。
空难之后,电懋内部一片混乱,由陆运涛的妹夫朱国良继承。据朱国良的女儿朱美莲介绍:陆运涛是一个享受灯光和社交的风流人物,但朱国良为人却十分低调、内向。1965年,朱国良宣布把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朱国良延长了电懋的寿命,但却没有延续陆运涛的梦想,现在国泰机构还是很大的财团,可是在电影领域只剩下发行和戏院业务而已。
采写:本报记者刘晋锋
电懋影人
编剧张爱玲
张爱玲于上世纪40年代末到港,经挚友宋淇鼎力相助,与电懋合作将近十年之久,写了近十个剧本,合作十分愉快。
1959年的《情场如战场》一片独具张爱玲作品风格,深受观众欢迎。六十年代张爱玲与导演王天林合作了一系列“南北片”,其中如《小儿女》很受香港电影评论界的青睐,并获得1963年台湾金马奖优秀剧情片奖。
明星林黛
林黛是香港历史上名头最响的国语片女演员,她创下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林黛曾是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林黛与两家电影公司均有合作,戏路因此拓宽,先后拍过《金莲花》、《貂蝉》、《江山美人》等风格、形式截然不同的电影。
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自杀,失救而死,年仅三十岁。当时她尚有《宝莲灯》及《蓝与黑》下集未及完成,公司只好物色样貌相似的演员杜蝶勉强续完。这两部电影也成为林黛的遗作。
整理:刘晋锋
电影笔记
吉卜赛式的布尔乔亚
很早就“接触”过电懋。因为命运的吊诡是如此神奇:1966年冬,北上的我住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其中的一个钢琴室。某日,发现那临时铺设的床底下有一大叠杂志,好奇之下全拿出来,一看,竟全部是香港电影杂志———《南国电影》、《国际电影》、《娱乐画报》等,不下四五十本。据说那是红卫兵“破四旧”时从“旧文化部”破回来的战利品,不知为何塞到我这床底下来了。其中,以《国际电影》最好看。因为,它的女明星都很漂亮,身材很好,至今还记得她们中一些现在很少会再提到的名字,如孟莉、张仲文(说叶枫、葛兰的人倒是很多了)等。该杂志内容全是介绍电懋公司的影片和明星。这是“接触”电懋的开始。
做一万个梦也绝对没梦到,九年后我成了这其中一本杂志———《南国电影》的编辑。之后,就一直从事与电影有关的文字工作。我想,如此经历,人类大概只有十亿分之一这样的机会。这比中什么双色球头奖简直还要难得多。而中这个“头奖”的这个人竟然就是我。
有时你不能不相信命运的诡异。
当上《南国电影》编辑时,《国际电影》已经随着电懋(国泰)公司的结束而停刊好几年了。但人在“南国”,却心在“国际”,到处找旧《国际电影》。《南国电影》是邵氏公司官方刊物,而《国际电影》却是电懋公司关联机构国泰公司的官方刊物。当时两家公司是死对头。没办法,谁让自己迷上原电懋的女星们呢?直到对香港电影算是有些见识后,才逐渐明白,原来这是布尔乔亚。
是的,电懋作品是彻头彻尾的小资。就连住在贫民窟钻石山石屋里的一家(《玉女私情》)也穿着讲究得裤腿上的褶痕也很笔直,那你就难以想象住在九龙塘大户人家的熨斗会是什么样?风雨漫天的时代,流民四处,尤敏们一个个依然发丝不乱、光洁整亮(《星星月亮太阳》),那你是不是也不可想象逃难时竟会有人像吃西餐喝汤时那样,仍坚持以汤匙用汤而不用餐匙?葛兰像喝了极品红酒陶醉般地唱经过改编的《卡门》插曲(《曼波女郎》)因为得悉自己真正身份而失落?有点不着边际吧?是的,电懋电影和其里面的人就像永远好整以暇地时刻准备着———就算破产,也要坚持优雅地喝英式下午茶。是的,它是属于另类的布尔乔亚,因为是多了些浪漫、性格、姿态和物质。然而,它是失根和落拓的。
《玉女私情》、《曼波女郎》等不约而同地都有“生母”、“养母”这样的母题。他们本来不属于这里,但命运偏将他们安排南下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继续生存。处境是吉卜赛式的,形态是保持着布尔乔亚式。电懋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彰显主角们曾经拥有过财富、理智、谨慎、既敢冒险又要有保险———典型的布尔乔亚;此刻虽不得不“寄人篱下”,但仍然要保持身段,不论是该公司主力编剧张爱玲或《四千金》、《家有喜事》或《情场如战场》影片等。此外,电懋的大多数影片让人感到是“她”而不是“他”:以女性形象“主宰”,雄性在这里只系从属地位。从“当家花旦”尤敏、葛兰、叶枫,到“最美丽的动物”张仲文,“野性”孟莉等,甚至从该公司所出品主要影片的名字就找到这种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就是吉卜赛因素了。吉卜赛永远在寻找他们的乐园,但总难以找到,于是不停地流动,在追寻一个梦。没有人会追寻噩梦。于是乎,美丽尤物就替代了这种梦境,让它很“真实”地出现。这又很符合布尔乔亚集体审美情趣。本来,电影就是梦嘛!也难怪自己为什么会身在“南国”心在“国际”了。
电懋现象的出现,只能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策划:本报娱乐新闻部
学术顾问:陈山、郝建、陆弘石报料线索一经采纳,奖金至少百元 ,还将进行线索评奖,奖金最高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