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起合拍片,多数影迷不以为意,因为这确实太常见了。不过如果把时间往前回拨二三十年,那可是件轰动全国的事。
福建电影制片厂在合拍片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是在1984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嘉民影业公司合作拍摄了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合拍片《木棉袈裟》,而之前(1980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由香港中原影业公司一家摄制,内地相关部门仅提供支持。《木棉袈裟》是继《少林寺》后,第二部让中国武术迷疯狂的影片,国内票房高达1.4亿,在当时中国电影史上,其票房仅次于老电影《红楼梦》。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还颁给《木棉袈裟》合作片特别奖项。
在创作团队上,《木棉袈裟》邀请到当时国际级武术教练曾乃梁担任武术顾问和当年河北武术队主力队员徐向东主演。影片还让于荣光一举成名。之前于荣光是一名京剧演员,整个剧组只有他不是练武术的,因此在组里,于荣光笑称:“我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得罪了哪位高人,被打个鼻青脸肿。”与现代所谓的功夫大片相比,《木棉袈裟》绝对是武打片中的经典,片中没有天上飞来飞去那种夸张表演,一招一式都实实在在。
《木棉袈裟》编剧、导演徐小明是以一部电视剧《霍元甲》红遍内地的,在片中,他还献唱插曲《何必当初相逢》,至今仍是众多影迷的至爱。重访:
徐小明
(《木棉袈裟》香港导演)
“马上大战”无人超越
徐小明回忆,以前香港拍少林功夫片多在影棚搭内景拍摄,而他执导的《木棉袈裟》则是在内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可以纵横大江南北拍遍祖国山河,加上直升机的支援,可以航拍万马奔腾等经典大场面。
有影评人士认为,《木棉袈裟》中的“双雄马上大战”拍得空前激烈,花样翻新,难度高,时间长,即便现在也未见超越之作。对此徐小明解释说,拍那场戏时,徐向东和于荣光还都不会骑马,但他仍然坚持不用替身,所以对两位演员进行了几个月严格的马术训练,才有现在这样的效果。
除了骑马,对打也不用替身。徐小明透露,演员大部分都是武术高手,包括群众演员也必须有武术功底,拍摄时出手太重伤及对方,都习以为常。
《木棉袈裟》还在鼓山涌泉寺、闽侯荔园度假村等地方拍摄,让福州观众倍感亲切。
重访 吴彤
(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
合拍《木棉袈裟》是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1958年,福州白马河边还是一片农田,被吴彤等电影人看中,后来这地方盖起了楼房,建起福建电影制片厂。吴彤担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最让她自豪的影片就是《木棉袈裟》,该影片不仅在国内深受观众喜欢,还通过香港合作方的渠道,在国外发行。让中国影片走向世界,这是吴彤作为一个电影人的梦想。
贷款拍戏挖了第一桶金
福建电影制片厂建立后,主要是拍摄新闻纪录片,其中有一部表现福建工艺美术品的纪录片《艺苑花圃》被翻译成五国语言,全世界发行,在当时引起业界关注。
1980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恢复建制后不久,尽管对于拍摄故事片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按吴彤的话说,为了搞事业,胆子就必须大些,最后选定了《小城春秋》。当时吴彤承受着压力,因为厂里少数骨干明确反对,说福影厂只能拍摄纪录片,拍摄故事片方向就是错误的。
吴彤说:“这部戏投资拍摄一部分资金是贷款来的,但我没有考虑到什么后果,只对影片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小城春秋》获得巨大成功,也为福建电影制片厂挖得第一桶金。当时一般影片中影收购就30多万,而《小城春秋》卖了80万。
跻身全国16家能拍故事片的制片厂
《小城春秋》让福建电影制片厂有了拍故事片的资格,但1984年,又赶上了全国故事片大批“下马”。福建电影制片厂很可能又不能拍故事片了,着急的吴彤上京求援,当时福建电影制片厂正好拍摄好了一部故事片《路》,片子讲述了回城知青为了生计出路而到街头摆摊的故事。
吴彤认为这是全国第一部触及市场经济话题的影片。
当吴彤带着影片到北京给相关部门看后,很多人为影片叫好。由于《路》起了一定的作用,福建电影制片厂成为能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当时全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获此资格。
拍摄《木棉袈裟》快退休前还努力着
对于福建电影制片厂如何与《木棉袈裟》结缘,吴彤说过程还是相当艰难的。当时吴彤得知香港有个影片公司打算在内地找个电影厂合作拍武侠片,问是否有意合作,吴彤立刻答应下来。吴彤说:“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很多新东西都害怕。
但我很有冲劲,胆子大,这也让福影厂第一个吃了螃蟹。”之后的合作条款,吴彤与香港方面谈了半个多月,才达成协议。
当时虽然有《小城春秋》的第一桶金作资本,但吴彤还是冒着风险拍摄《木棉袈裟》,她说:“福影厂还是亏不起,当时我完全可以不去尝试,因为快退休了,但我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就是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N本报记者吴开兴感谢福建省电影家协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