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 话剧《小市民》专题 >正文

俄罗斯“北京人艺”首度来京 上演《小市民》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15:36 新浪娱乐

  作为2006中国俄罗斯国家文化活动的重头戏,继俄罗斯国家模范小剧院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进京演出后,又一出俄罗斯大戏即将进京。与前者不同的是,这是在戏剧界有“北京人艺”之称的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首次来华演出,将呈现给观众的更是文学大师高尔基的戏剧处女作——《小市民》。这出戏剧由33岁的高尔基创作于风雨飘摇的1901年,首演之初便引起了巨大轰动,由宪兵警察来担任售票员更是成为戏剧史上一大奇观。

  5月9日和10日《小市民》将在天桥剧场上演,这是俄莫斯科艺术剧院自1898年成立以来首次访华演出。俄罗斯戏剧对于中国戏剧的启蒙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届时,中国观众将有幸看到原滋原味的俄罗斯戏剧,更进一步了解深厚广博的俄罗斯文化。

  高尔基:火力够用100年

  高尔基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非常熟悉的。但也许中国观众所不知道的是,这个名字在俄文中的意思是“痛苦的,悲惨的,不幸的”。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为自己选定的这一笔名,非常真切地反映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所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和起伏跌宕,而这,对于《小市民》及他其他戏剧作品的产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父亲是木工,母亲是一个染坊主的女儿。父亲早逝的高尔基与母亲搬到外祖父家,后来祖父家破产,高尔基也成孤儿,此后便开始了“在人间”的生活。

  高尔基是在底层社会这所“大学”里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在鞋店当过送鞋伙计,在船上干过洗碗工,在圣像画坊做过学徒,还当过绘图员、展销会大厦装修工等。他了解俄国的社会现实,真诚地相信必须变革社会,从而成为一只呼唤革命暴风雨的“海燕”。

  早在艰苦的青年时代,高尔基就曾经在剧院做过演员谋生;当着写作开始的初年,他也从事过戏剧评论工作。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的创立者丹钦柯曾经写道:“现在演员们得到一个重要的任务:要鼓励高尔基写一本戏,要以我们的新剧场的梦想,去感染他。”可见高尔基在俄罗斯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写《小市民》这个剧本的前一年,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说:“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大家都希望有令人鼓舞的东西,开朗明快的东西,您知道,希望有不是酷似生活,而是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高尔基书写《小市民》的最深刻的原因和目标。他在剧本《小市民》中描写的“小市民”是这样的人———对现实怀抱种种不满但又不准备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现实;胆小、庸碌,只求安分守己地过日子,思想迷茫,物质生活充实的背景之下掩映的却是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对比今日,这样的“小市民”依然比比皆是,《小市民》依然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尔基曾经自豪地说:“我这个够倔的俄罗斯人,年轻时就装够了火药,火力够多年用。”

  也许,我们应该说,他的火力足够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之用。

  俄罗斯“北京人艺”:“不能不爱的艺术剧院”

  俄罗斯戏剧专家童道明指出,“如果说模范小剧院是俄罗斯历史最久的剧院,那么莫斯科艺术剧院就是俄罗斯最有名的剧院,它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北京人艺。虽然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资历没有国家模范小剧院老,但如果论其在俄罗斯戏剧界的地位,莫斯科艺术剧院却占据头把交椅”。

  与其他国家的剧院体系不同的是,小剧院在发展俄罗斯文化和戏剧艺术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而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正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小剧院的代表。18 世纪中叶职业话剧团开始在莫斯科形成,1824 年小剧院正式揭幕。当时大剧院的歌剧-芭蕾舞剧团和话剧正式分开。为了区别于音乐大剧院,话剧院就取名为小剧院。

  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是1898年由斯坦尼拉夫斯基和涅米洛维奇•丹钦柯创立的剧院,开创了俄国戏剧的新纪元。高尔基称赞它为“不能不爱的艺术剧院”。契诃夫的《海鸥》,《樱桃园》,高尔基的《小市民》,《在底层》在这里上演过千次以上,这些新剧目充分表达了俄国社会正在走向新时期的过渡情景。

  相信5月9日与10日的天桥剧场必将重现《小市民》在俄罗斯上演之时的盛况,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也是一个与俄罗斯话剧亲密接触的百年不遇之机,这出话剧,不仅会让中国观众更进一步理解俄罗斯文化,也给中国观众一个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15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