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产《红跑道》海外获奖 电影纪录片悄悄火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07:36  解放日报
沪产《红跑道》海外获奖电影纪录片悄悄火了
《红跑道》

  本报讯 (记者 李君娜)沪产纪录片《红跑道》近日荣获第68届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当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纪录片开始注重讲“世界语”时,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一个月前《红跑道》在万裕影城放映时的那一刻。当时,《红跑道》还未如此“身世显赫”。作为公开售票的电影纪录片,国内“票房”背后的文化消费,也许比国外一尊金杯更有实际意义。

  纪录片成影院座上客

  作为今年“真实中国·影院计划”的开幕纪录片,《红跑道》不久前在上海万裕影城首映。该片导演、纪实频道副总监干超记得,总共280个座位的放映厅里,观众超过200人。《红跑道》票价35元,和一部国产故事片相差无几。

  《红跑道》只是“真实中国·影院计划”里诸多影片中的一部。该计划每年安排在影院放映数十部纪录片,并以公开售票为主,2007年放映的纪录片《故宫》以及2008年放映的纪录片《满山红柿》均实现满场。尽管不是每部纪录片放映都能有这样圆满的“票房”成绩,但主办方纪实频道的统计数据显示,纪录片的电影票房逐年增长,纪录片的影院模式也在逐步发展。

  打造文化消费新阵地

  前天在万裕影城放映的纪录片是《最后的秘密》。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下,买票观看纪录片的观众,职业和年龄各异,而年轻白领成为最大的一个观影群体。在网络公司工作的唐小姐表示:“通过影院大银幕静静地观看纪录片,和通过电视屏幕观看的效果和感觉完全不同。相约去影院看纪录片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跟相约去看话剧的感觉类似。”

  “我们每周都会把好的纪录片拿到电影院去放,票价不便宜但上座率基本得到保证,说明纪录片的高端消费模式正渐渐被培养起来。”干超表示,“在电视并不普及的年代,电影院放映电影之前会‘附赠’放映5到10分钟的科教类纪录片,这些纪录短片以传播科教知识为主,也符合当时观众的需要。但是,纪录片走到了今天,除了知识教育的功能外,还有更多的情感诉求、人文享受等延展功能,这是观众‘消费’纪录片的基础。如今影院放映的纪录片不再是电影故事片的附属品,而是和电影故事片完全无关但能平起平坐的独立个体。”

  有气候无规模尚需努力

  上海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成功探索了纪录片放映的影院商业模式,也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许多纪录片导演慕名而来,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放映自己的纪录片,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探索频道等,更在今年抛来橄榄枝,但被告知排片表已满,要等明年再合作。

  来自业界的认可以及上海票房成绩,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影院模式的商业成熟。干超解释:“纪录片要实现高票房,在现阶段还是很难,这和小众的艺术电影处境类似。同时,影院放映的纪录片在制作上要求更精良,不能打着‘原生态’的幌子来放映拍摄低劣的纪录片,否则就对不起观众手里的票价。”纪录片《布达拉宫》导演陈真认为,“电影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从创作者本身来说,应更多地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曲高和寡,自我迷恋的创作风格应该有所改变。”

  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表示: “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其娱乐性无法和电影剧情片相比,但是纪录片的商业化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