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环,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一级编剧。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61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1998年到2001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2013年3月11日凌晨3时,郑振环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郑振环的剧本创作包括大型话剧10余部,大型歌剧两部,独幕话剧、歌剧10余个,影视作品30余部(集),另有大量小说、评论文章、歌词、曲艺等作品。其担任编剧的话剧《天边有一簇圣火》被称为军事题材划时代的作品,1987年其编剧的电视剧《大学》获“飞天奖”。
郑振环生于京郊丰台的普通农家,从小热爱艺术。高中毕业原本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但他坚决不去,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1963年进入军艺戏剧系的翟俊杰回忆,郑振环求学时非常勤奋,“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在树林里练习发声、气息,在练功房里练形体时,翻跟斗翻得汗流浃背。”
戏剧系是学表演的,但是郑振环当时已显露创作才华。白天上学,晚上熄灯之后,他往往还在厕所里创作作品,求学期间就已经在《北京日报》发表单弦、鼓词乃至诗歌等。
当时的校领导留意到他的才华,送郑振环去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兼学创作,半年以后,还是大三学生的郑振环创作完成了话剧处女作《接过带血的手鞭》,并作为军艺戏剧系教学剧目搬上舞台,在军艺与中戏皆名噪一时。
毕业之后,郑振环顺理成章留校。1965年正值“四清运动”,郑振环来到京郊延庆千家店锻炼。以此地生活体验创作了话剧《白河浪》,被军艺戏剧系演出,“我到今天还记得这出戏,可见给我的印象之深。”翟俊杰说。
翟俊杰回忆,除了才华与勤奋,他对郑振环的另一个印象是朴素,从来没有见过他刻意打扮,追逐时髦,“他总是夏天光脚穿一双塑料凉鞋,平时穿部队发的解放胶鞋,非常朴实节俭。”
“文革”开始后,郑振环被隔离、批判,并在1969年被撤销预备党员,下放到位于甘肃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锻炼。在三年的种地、放羊生活后,他被调去兰州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当编剧。
在戈壁滩的十年里,郑振环走遍兰州军区所辖的所有哨所,采访了大量的战士,为创作积累了几十本素材本,并以语言、民俗、人物、历史等分类。在经过了这番沉淀后,他创作的剧本《遥远的马兰哈达》获1973年西北话剧剧本座谈会优秀剧本奖第一名,《穿云破雾》获1977年第四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作品奖。
这种经历也奠定了郑振环的写作题材,他曾表示:“我从18岁穿上军装,至今,我仍然是一个当兵的。我熟悉当兵的,我爱当兵的。我要一生写兵。如果不写他们,就是失职,就是背叛。”
郑振环的代表作《天边有一簇圣火》和《冰山情》,都是他在新疆查布查尔哨所深入生活后,根据真人真事加工出来的。郑振环的作品注重写人,一反传统的英雄套路,从普通军人的内心世界切入,展现了和平环境下真实的军营形态、军人形象,因此广获好评。前者被誉为军事题材划时代的作品,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军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国务院文化部文华大奖、全国优秀剧本奖、话剧金狮奖,后被改编成电影,而后者摘得全军文艺会演特别奖、建党七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第二届文华奖剧作奖、全国优秀剧本奖。
1998年7月,郑振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又与老同学翟俊杰成为同事,翟俊杰感喟:“他待人还是那么和气、平易,即便担任领导职务后,也是和大家说说笑笑,像我们当中的普通一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改革,由统购统销迈向市场化,转型成为体制内的传统电影厂必须应对的任务。郑振环任八一厂厂长期间,对军事片、战争片的题材与类型进行了探索,策划出品了纪录片《较量》、《东方巨响》、《挥师三江》,故事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冲出亚马逊》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是解放战争系列电影三部12集的收官之作,该片导演韦廉介绍,有关解放军过长江的影片有太多珠玉在先,比如《风雨下钟山》从指挥战争的重大人物的角度入手,《渡江侦察记》从基层指战员的角度入手,都很难超越。韦廉考虑到艺术贵在创新,大胆提出《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的展现角度,不仅仅是传统的故事片,而是在故事片之外融入采访渡江战役当事人的纪录片及历史资料片。“我当时说,除了这么拍,我别无选择。”韦廉向早报记者回忆。
但当时另两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大决战》、《大转折》,以及《大进军》系列其他几部都是传统的故事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突然以多种类型“杂交”、以历史与现实相互观照的方式出现,影片的美学风格未必能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与期待。在这种情况下,韦廉受到一定的压力,但郑振环仍然支持他实践自己的想法。
“我当时坚持,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表现人类情绪的,只要内在情绪需要,任何外在形式都是可以打破的。但当时的工作集编导于一身,为了抢时间,我压力很大,白天拍摄,晚上改剧本,十几天连续失眠,回想起来,当时是得了焦虑症。这是步子很大又很冒险的探索。我想,我一个导演都受到如此压力,郑厂长所承担的压力一定比我还大,但他担下来了,并且给我足够的空间去创作。后来实践证明《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的探索是成功有效的。我到现在还是很感谢他。”韦廉回忆。
在郑振环卸任后继任的八一厂厂长明振江(2001年上任至2012年卸任)曾表示,从《冲出亚马逊》开始,八一厂的主旋律——战争片形成了重要转折,“定位市场,定位观众,也就是把类型化与主旋律相结合。”
《冲出亚马逊》以两名中国特种兵参加亚马逊河畔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训练的故事为题材,2002年上映,曾获得华表奖、金鸡奖多个奖项。而该片导演宋业明表示,这部影片也是郑振环在任期间主抓的。
“当时找了若干投资方,都觉得不大可能拍成,毕竟这个剧本对国内来说是全新的。但是郑厂长表现出了他的信心。他和当时厂里的政委王森泰一起找我们喝酒,其实出于身体原因他们平时都不怎么喝,但是那天我们喝得就像兄弟一样,说咱们一定要做这事,砸锅卖铁也要拍。”宋业明回忆。
在创作上,郑振环给予充分的空间,《冲出亚马逊》的剧本里,一开始设置参加训练的是干部子弟,宋业明坚持要改为农村孩子,希望以此能具体体现内在拼搏、吃苦发奋的动力和欲望,郑振环对这一想法表示支持,“他认为爱国不能空洞,一定要从具体的地方展现。”
为此,一直从事话剧剧本创作的郑振环还改了一稿剧本交给宋业明,宋业明直接回复:“这剧本不成,像话剧不像电影。”郑振环笑道:“你太不给我面子了。”郑振环还为电影主题歌填了词,也被宋业明以国际题材不宜用中文歌词回绝了。
“对这样一位领导,可以发表任何意见,哪怕跟他相左都可以直接谈,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他都会考虑,都能接受,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他越是这样对待你,你就越是会全心全意去做好片子。”宋业明至今很怀念郑振环。
在拍摄过程中,样片不断传回八一厂,当时有意见认为内容过碎,建议停止拍摄。宋业明找到郑振环,“我跟他说,‘你给予我的信任,我一定会完成,就算没钱我也会拍出来,你等我剪完之后再看。’”但尚未拍摄完毕,郑振环就已经不再担任厂长职务。
片子杀青后,郑振环请全体演职人员吃饭,拿着二锅头一个一个敬。“我们的制片主任说,赶紧换矿泉水,不然醉了。他一喝,说,‘给我换回来,我们不能弄虚作假。’”宋业明回忆。
“尽管他没有在发行的时候参与首映,没有因为《冲出亚马逊》站在领奖台上,但是在幕后,他确实为这部电影付出巨大努力。”宋业明说。
对于命运起落,郑振环曾经表示:“生活对我并非厚爱,我却痴情于我的生活,因为生活中戏太多,所以我得写戏,写下去……”
郑振环离任后,一度向宋业明感喟,之前没想到电影工程这么复杂,这几年没搞懂的东西还很多。“他的心态一直很谦虚,所以会尊重创作者,融汇大家的智慧,并且可以鼓励你、支持你,没有后顾之忧地搞创作。在抓剧本方面,可以说他是很有建树的。”宋业明评价。
退休之后郑振环仍住八一厂大院,作为老邻居,韦廉一直没有意识到他得了肺癌,“从没见到他憔悴的样子,人干瘦,但很精神,腰也一直挺着。”
当厂长的时候,厂里的人都熟到可以到郑振环兜里掏烟抽,宋业明有次在院里习惯性掏他烟,发现老厂长兜里换了非常便宜的烟,郑振环解释说:“不当厂长了就不用抽中华了。”
去年宋业明在院里散步时遇到郑振环,当时郑振环还约他一起去喝酒,“后来他身体不好,也就作罢了,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遗憾。对他来说,喝酒是一种他对别人非常亲切的表达。”
“郑振环同志在行政上担任领导职务,在业务上仍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不仅自己创作,而且为中国的话剧界、电影界做了很多工作。他虽然已经71岁了,我仍然痛惜他英年早逝,他本来还可以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啊!”翟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