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迷魂记》首次荣登《影与声》影史十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7日15:15  外滩画报微博
《迷魂记》 《迷魂记》
《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
《影与声》的影史十佳每十年一次;《东京物语》是导演们心中的伟大影片 《影与声》的影史十佳每十年一次;《东京物语》是导演们心中的伟大影片

  【编者注:下文的《影与声》杂志又译《视与听》】  

  在《影与声》影史十大电影榜单上,《公民凯恩》占据首位达半个世纪之久。不过,在前不久公布的最新榜单上,它终于被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超越了。

  自 1952 年开始,由英国电影学院主办的《影与声》( Sight & Sound )杂志每隔十年就会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影评人,推选心目中的影史十大电影,通过计分后得出一份榜单。 1992 年开始,诸多知名导演也应邀打造一份导演心目中的影史十大榜单。相比影迷网站 imdb 的百大影片,《影与声》的这两份榜单因其专业性而更受到重视,用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话讲,那就是“唯一一份能让绝大多数严肃电影人严肃对待的影史最优榜单”。

  《影与声》的第一届十大榜单要追溯至1952年,当时参与评选的影评人数目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高居榜首的影片是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而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只能排到第 11 名。不过,在那之后的5次评选中,这部传世佳作始终占据鳌头,也因此被视为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在 60 年的评选中,榜单变化万千,这从历届十大里只有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始终占据一席就可见一斑。相比以往,今年的变化之大更是罕见。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头名位置上盘踞半世纪之久的《公民凯恩》被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取而代之,屈居老二。此外,《影与声》还破天荒地公布了排名第 11-50 位的完整名单。从中可以发现,十年前列第 4 位的《教父》这次落到了第 21 位。 50 名内,喜剧片少,女性导演的片子更少,只有比利时导演香塔尔·阿克曼 1975 年拍摄的《让娜·迪尔曼》排在第 35 位。这也引起不少影评人的反思,得出的结论是评选时并无性别歧视,但电影行业本身排斥女性。据统计, 1939-1979 年,好莱坞出品的 7332 部电影中,只有屈指可数的 14 部出自女性导演之手。

  这次《影与声》一共找了 1000 名影评人、电影节策展人、电影学者,最终收到 846 份答卷,《迷魂记》拿到 191 票,《公民凯恩》则拿到了 157 票。至于《迷魂记》的历史性突破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纯属偶然,英美两地的影评人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常为 BBC4 台拍摄影史纪录片的影评人马修·斯威特认为,这次榜单的变化主要因为投票者人数的变化,上一届的评选只有 145 位影评人参与,主要来自英国;而这届参与人数翻了数倍,且来自世界各地,基础不同了。《影与声》主编尼克·詹姆斯其实也鼓励年轻影评人为这届带来更多变化,“威尔斯占据这个核心地位已经很长时间了,如今的年轻影评人如果不甘心拜伏在他面前,我觉得也是好事一桩。”他介绍说,相比十年前,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的出现,涌现出很多网络影评人,他们在影迷心目中的威信不逊于传统纸媒影评人,打破以往向来备受苛责的精英主义。

  不过,在《卫报》知名影评人彼得·布莱德肖看来,影评人也有自己的局限。他表示:“在我看来,《迷魂记》不如《精神病患者》,后者来得更直截了当,但影评界就是这样,一向更青睐带有经典味道、风格细腻的作品,而《精神病患者》虽然很棒,但却免不了带有恐怖片类型电影的痕迹,所以始终难登这种所谓的‘大雅’榜单。”在他看来,《迷魂记》这次的夺冠与过去十年间“学术界评论界对于女性性别和‘男性凝视’的关注”不无关系。然而,问题是所谓的“男性凝视”( malegaze )概念早在 1975 年便由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提出,在电影学术界受关注并非是这十年才发生的事,而且近年来,这种纯粹二元对立的观点早已被渐渐边缘化。倒是文化网站 Slate.com 的年轻影评人艾莎·哈里斯说得更为详细,她列举了几大原因。首先当然还是女性主义思潮的抬头,虽然《迷魂记》也曾被劳拉·穆尔维批评为“男性凝视”,纯粹迎合男性欲望,但至少还存在着两性之间的互动,不像《公民凯恩》,根本就是单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完全沦为陪衬。哈里斯列举的第二项理由更为实际,那就是人们对《公民凯恩》已经审美疲劳了,正所谓花无百日红,高处不胜寒。第三点,《公民凯恩》最为人称道的,是它在电影技术上的种种革新之处,大量的深焦摄影和超低角度仰拍,但在主题上可能少了点含蓄,太过直接。相比之下,《迷魂记》的风格与内容更为统一,可能因此占了便宜。

  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同样在第一时间撰文点评榜单,他文章的第一句话和布莱德肖倒是一模一样——“国王驾崩,国王万岁。”这是西方王朝更迭时使用的安民告示,前半句宣布旧王逝世,后半句欢呼新王登基。两位影评人不约而同地用上这句话开宗明义,宣告《公民凯恩》的“退位”,迎接《迷魂记》时代的到来。第五次参与评选的伊伯特在文中透露:“以前参加《影与声》的投票,希区柯克电影里,我投的一直都是 1947 年的《美人计》,直到有一次我在弗吉尼亚大学办讲座,逐格画面拉片解析了一遍《迷魂记》,才最终信服它才是希区柯克最伟大的作品,所以 2002 年开始就一直投它一票了……那么多年以来,一直有人告诉我,他们怎么都不觉得《公民凯恩》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如今,估计又会有人抱怨看不出《迷魂记》有多好。对于这些人,我的回答是一样的:作为影迷,你还不够成熟。”有趣的是,今年最令伊伯特感到困惑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我原本以为,会发生世代变化的情况,随着我们那一代影评人的渐渐老去,新鲜血液的加入,应该会有一些新名字出现在榜单中:基斯洛夫斯基、赫尔佐格、法斯宾德、斯科塞斯、林奇、王家卫,结果却恰恰相反。今年的 846 位投票者还是将目光聚集在了过去。有两个名字没有出现在榜单中,让我吃惊:伯格曼和黑泽明,此外也没有新浪潮导演的名字。”其实,早在今年 4 月完成投票后,伊伯特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他的答卷:《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赫尔佐格)、《现代启示录》(科波拉)、《公民凯恩》(威尔斯)、《甜蜜的生活》(费里尼)、《将军号》(巴斯特·基顿)、《愤怒的公牛》(斯科塞斯)、《 2001 太空漫游》(库布里克)、《东京物语》(小津)、《生命之树》(特伦斯·马利克)、《迷魂记》(希区柯克)。

  新科状元《迷魂记》第一次出现在十大中,还是在 1982 年的第 4 届;之后它保持缓缓上升的势头,上一次评选时,仅仅落后《公民凯恩》5票,这恐怕是希区柯克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 1958 年 5 月 9 日,《迷魂记》在旧金山首映,票房一般不说,就连影评人都不怎么看好它,纷纷抱怨剧情过长,节奏拖沓,细节繁冗,只有《纽约时报》影评人博斯利·克劳泽等少数几位为它说了好话。面对失败,希区柯克自己也有点气短,竟然将之归咎于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年龄太大(当时他 50 岁),已经失去了银幕风采,与 25 岁的诺瓦克演情侣缺乏说服力。在第二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它仅获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效两项提名,结果双双落选;《迷魂记》得到的最高荣誉也不过是在第六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与意大利人马里奥·莫尼切利的《圣母街上的大人物》并列银奖。 1962  年,特吕弗采访希区柯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专著《希区柯克论电影》,将他提升到电影作者的崇高地位。 1968 年,影评人罗宾·伍德出版《希区柯克的电影》一书,首次将《迷魂记》拔高到“希区柯克的最佳作品”,称它是“影史最深刻、最美丽的四五部电影之一”。1983年《迷魂记》在西方重新上映,翌年发行了录像带,开始受到影迷狂热追捧;1989年,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这是第一部享此殊荣的希区柯克作品。目前的 imdb 百大影片名单中,《公民凯恩》位居第 43 位,分数 8.5 ,《迷魂记》同样是 8.5 分,因投票人数少,屈居第 49 位。除《影与声》外,美国电影学院 1998 年评选“百年百大电影”,《迷魂记》名列第 61 位;十年后再次评选,《迷魂记》跃升到了第 9 位,趋势与《影与声》相同。

  除了《迷魂记》和《公民凯恩》的榜首之争外,影迷们也发出了诸多感慨,有人惋惜伯格曼竟然没能入选,有人认为入选的片子都太过陈旧。在前50位中,最新的电影是2002年的《穆赫兰道》,第 28位;此外只有 2000 年的《花样年华》,第 24 位,其余全部都是上世纪的产物。前十位中,距离现在最近的《 2001 太空漫游》也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产物。反观由影迷投票的 imdb 百大影片,前十位中有 4 年前的《蝙蝠侠前传 2 :黑暗骑士》和9年前的《指环王 3 》。这究竟是说明现在的电影越拍越差,越来越难有经典,还是影评人的口味脱离大众,过于精英主义?对此,布莱德肖表示:“ 1952 年投票时,电影也就才诞生半个世纪,但影评人都很大胆,将第一名给了 4 年前完成的《偷自行车的人》……如果今年的榜单中,也能多些过去十年间完成的电影新作,那就更好了……可惜如今的影评人在这方面似乎显得太过谨慎小心了。”

  此外,这次评选修改了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多部曲不再作为一个名额,而是作为单片入选。以往《教父》和《教父 2 》占据一个名额,现在必须分开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谁要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或《红白蓝三部曲》的话,一下子就占据榜单十个或三个位置,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基耶斯洛夫斯基依旧没能入选。至于评选榜单是否真的有意义,伊伯特坦率表示:“所有的电影榜单,哪怕是这份最受尊敬的《影与声》榜单,说穿了其实都毫无意义。要说有价值,那也只是为影迷提供一些观影的指导意见罢了。”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闻中方再敦促日方立即释放保钓人士 专题
  • 体育中超-国安主帅回击外界质疑
  • 娱乐淫魔门增重量级女艺人 曾演偶像剧(图)
  • 财经海口限购令遭破解:外地人购房零限制
  • 科技摩托罗拉中国强硬裁员:员工拉横幅抗议
  • 博客慈禧喜欢法式高跟 猎杀大象悲惨场景(图)
  • 读书民国艳舞表演(图) 战争中受尽凌辱的女人
  • 教育热议:“同学”不再是朋友而是资源
  • 育儿两款日本奶粉在港被查碘量低 微博关注
  • 健康专家教你怎么配镜 劣质餐巾纸生产流通链
  • 女性凯特表妹登男性杂志 入秋必败明星单品
  • 尚品谁住在全球最贵富人区 七夕50款情人礼
  • 星座12星座的烂桃花 测试职场生存能力
  • 收藏娄师白遗产案开审 宋元《揭钵图》上秋拍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