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大爆已成事实,也是本届电影节首映场放映完后观众鼓掌时间最长的影片之一。
新浪娱乐讯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还未结束,《小丑》大爆已成事实,也是本届电影节首映场放映完后观众鼓掌时间最长的影片之一。
但国际场刊的评分反映了本片的一个境况,虽然整体不错,它获得了三个四星半的佳评,也有一家媒体给到了一星的分数。没有五星或许意味着,所有人都对它有一点点保留。可以预见未来上映后,它将是一部颇有争议的新作。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全新的小丑形象呢?
01
提到小丑电影,不得不提的是费里尼。
费里尼把镜头对准了小丑。小丑的影子几乎存在于他所有重点作品,没有谁不记得《大路》的那个小丑故事。可以说,是费里尼在尘俗中发现了小丑,并借用银幕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光环。
这份光环基于他拍摄的小丑,更是因为他把自己整个艺术生涯制作成了一部关于小丑的电影。在带有纪录性质的作品《小丑》里,他展现了一个不那么明媚、略微肃杀、阴郁的意大利小镇米尼,费里尼出生在那里,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让观众充分体味到马戏团的烂漫和小丑的丰富,而巨大悲伤犹如阴影隐隐相伴,仿佛成了费里尼一生的创作底色。
导演比利·怀尔德把费里尼称为“有独特想法的一流小丑”。如果概括这位大导演的一生,小丑是无法绕开的关键词。他自称是一个小丑,电影是他的舞台。他又把自己形容为一个“说谎者”,最符合“说谎者”具体形象的也非小丑莫属。他慧眼识珠,一种小丑式的创作理念:在他眼里,不止他是小丑,罗西里尼是小丑,其他所有导演都是不同样貌的小丑。
费里尼作品《小丑》剧照,1970年
在自传《小丑的流浪》(中文译名)里,费里尼说道,“我常被说成是疯子。疯狂是一种偏离常规的行为,我不以为辱。每个个体都会有独特的偏执行径。在我的理解里,所谓精神正常,就是要学会容忍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东西,而且不许失声尖叫。”
在他看来,生命是魔法和面包的结合,一边是幻想,一边是现实。“小丑是人们映照出自己走样、滑稽、可笑一面的镜子,是人们自己的影子。它表现出人类非理性、本能的一面,也表达出每个人心中对上帝的反抗与否定。”
正是出于对小丑的热爱,费里尼也时常感怀马戏团黄金时代的落幕,如果不是因为马戏团行业的凋零,没有罗西里尼,他甚至可能不会成为电影导演,这个七岁为了马戏团出走的男孩,将走出另一个人生轨迹。
费里尼将马戏团的衰弱归因于电视。他可能没想到,也正是电视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兴起让小丑有了更多可能。于是,那个来自欧洲的、作为艺术符号的小丑,走到了孤独的真理尽头,而在美国的、拥抱大众的小丑之路还在继续演进。
在诞生了卓别林、脱口秀和喜剧盛行的美国,小丑仿佛重新回到世俗民间,形象变得更具体了。在类型片领域,它成了恐怖的代言,甚至在流行文化层面,作为不可忽视的符号,它被纳入到超级英雄的漫画世界里扮演反派。
我们已无需再盘点之后的银幕小丑,费里尼之后,诸多小丑故事的艺术性,都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理念的一次次再现。费里尼在欧洲呼喊了一声,美国和世界便产生了回声,不断回荡,小丑的形象不断回魂。
然而回音终有消失的时候,对世界而言,小丑已然成了一种“童年恐惧”。这具备双重含义:对个体来说,它是一种共同的经历;但站在商业时代,在流行文化的大海里,小丑变得像是童年的记忆那样遥远。
02
费里尼在形容小丑时说,“小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砸东西、撕扯、放火、在地上打滚,人们不但不会责备你,他们还会为你鼓掌。”在美国流行文化里,费里尼的小丑不断地“回魂”,“破坏性”是被逐渐具象化的一面,比如这几年的恐怖类型片《IT(小丑回魂)》。
在油管,有一位高人气主播专门拍摄用汽车轧过一切物品的短视频,一经发布就有上千万流量。它在说明,人类对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修建”,“破坏”是与“修建”共存的。习惯了文明、道德束缚的人性深处,整个社会仍然藏有不受控制的暴力的一面。
诺兰的《黑暗骑士》应漫画而生,在放大小丑“破坏”一面上做到了极致。电影构建了一对镜像关系,英雄在修复,反派却在破坏,它在问我们:为什么当代表正义的蝙蝠侠出现,反而激起某些人内心深处的“小丑”?为什么越是强调正义,就越陷入邪恶的沼泽?
正像影片中小丑对蝙蝠侠说的那句台词,“你的存在,让我变得完整。”
回看诺兰的电影序列,《黑暗骑士》是最特殊的一部,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剧本和人物表演成全了它的特殊。换句话说,善于在视听上做到极致的诺兰,遇到了一个好剧本,而一群好演员让冰冷的技巧有了人味。
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他是一个侧面,他存在的功能仍然是衬托正义的蝙蝠侠形象而存在的,因而他只是一个配角。正是有了希斯·莱杰的给戏,才有了更深刻的黑暗骑士。
剧本并没有到此为止。《黑暗骑士》还增加了一个被称为光明骑士的人物丹特,对纽约而言,他是一个“有真实面目的英雄”。也是因为他,小丑抓住了瓦解蝙蝠侠形象的最佳策略,不在力量上打倒对方,而是在道德层面为其设置心理困境。击破了光明骑士,就意味着打败了黑暗骑士。
丹特变成了黑白博弈的关键。当小丑设局把他和女友抓住,面对蝙蝠侠选择自己而致女友惨死的局面,丹特的心智成功被小丑“侵蚀”了,他游走于灰色地带,成为一个变数。在影片里,他的半张脸被烧毁,成了一半骑士一半小丑的双面人。
可以说,《黑暗骑士》的人物设计是全面的,英雄、反派、中间人物、不可被忽视的群氓,构建了一个精准的社会结构演进模式。如今回看,它对美国社会这几年的突变显现出非常准确的预见性。
同时,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社会学实验、模型,它也是开放的,可以供人们从不同层面做出解读,因为不止美国,其它地方的过去和未来同样也有相似的历史进程。
在费里尼赋予小丑艺术崇高之后,借由着流行文化的塑造,一个从艺术符号过渡到社会学的新符号竖立了起来。
03
因为有了《黑暗骑士》小丑的成功,这部以小丑为主角的《小丑》的推出仿佛成了必然。可以猜测,《小丑》立项后,主创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个故事到底该讲什么。
作为艺术价值象征的小丑,早就被费里尼阐述清晰;作为社会学符号的小丑,也在黑暗骑士里有了出色的表达。在威尼斯电影节观看了这部电影,我亦明白,如果影片想要独树一帜,也只有目前呈现的《小丑》这条路可以走了——
把费里尼的小丑和《黑暗骑士》的小丑当作三角形底部的两个点,《小丑》只有去爬金字塔的塔尖。而最便捷的梯子便是,走独角戏挖掘人性。
我们可以继续猜测。华金·菲尼克斯接戏时应该也会想到,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演过小丑了,他要想演得成功,就需要超越之前的几个形象,他应该是反复查阅过多版小丑的表演和材料的。
为了塑造人物,《小丑》在铺设情节上做到了极致,它是100%的小丑独角戏,故事虽然衍生自超级英雄宇宙,但更像是独立艺术电影里的人物传记片,从一开始就密集地给出戏点,给华金·菲尼克斯充分的表演空间。现实证明,华金的演技受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媒体的一致认可。
电影呈现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小丑的完整形象,他有童年时的应激创伤,时常会在不适宜场合大笑,惹人误会。预告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坐在公共汽车上的他,用表情逗乐邻座小孩,而对方的妈妈则冷酷地制止了这一切。影片用各个维度的相似情节,铺设男主角被社会环境排斥而显得格格不入的身心困境。
更重要的是,作为小丑的独角戏,影片没有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它不放弃该有的政治诉求和社会表达,大胆赋予小丑更贴合当下实际的社会性。作为《黑暗骑士》前传,影片着重刻画了男主角和韦恩家族的身份误会。这个误会直指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尖锐的潜在矛盾。
《小丑》把整个人物放置在美国脱口秀文化背景下,它具备了费里尼关于孤独和寻找自我救赎的艺术性,让我们想到那个滑稽、丑陋的杰瑞米娜,华金出色的演技也让观众走向自己,走向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小丑。因而,男主角也不再只是小丑,他是亿万普通人里的某一个。
同时,《小丑》把男主角放置在美国日渐激烈的阶层矛盾去看,它又被贴上了《黑暗骑士》的社会符号。它仿佛向我们讲述希斯·莱杰版本小丑的过往,揭示一个被边缘的普通人在遭遇社会不公后,可能会有的命运转变:那个原本没有人关心的边缘人物,竟然借由着一个社会事件,成了民粹的符号象征。
但是让人担心的是,这样兼顾去做同样会给《小丑》本身带来风险,也带来了艺术上的折损。一个被极度细腻刻画的人物个体,被放置在一个由美国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构成的容器里时,将会激起观众心中隐藏的立场,将完全取决于观众心中究竟是蝙蝠侠还是小丑。
一部好的电影善于弥合社会裂痕,但当一部作品不仅没有让观众放下执念,反而激化了左右派的矛盾,它的命运就变得不确定了。
但无论如何,这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丑》,是我们今年必要观看的最重要电影。
(责编:Koyo)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