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这一次戛纳缺席电影只有悲情(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15:26  南都周刊

  佟大为:“我也很想现在就去四川帮灾民做点实事,但其实我现在想不到第一步、第二步应该做些什么。我想,还是让专业人士先去。我们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好,重建四川。”

  贾樟柯:“我们除了在物质的表达以及内心的关切之外,重要的就是每个行业都把自己的行业做好。而由灾难带来的很多反思,从文化层面介入更为容易。”

  赵薇(听歌):“哀悼日那天,我和几位友人在戛纳的酒店中面朝大海默哀。这场灾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重建工作,包括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不是捐了钱就是一个句号了。”

  施艳飞:“电影是一门寄托人类梦想的艺术,是的,人类始终梦想爱和善能战胜一切灾难,这也是我们影片《人鱼帝国》的主题,但梦想需要行动去支撑,电影人也应走出银幕来给予实际支持。”

  记者篇

  尴尬而拧把的电影记者

  同样是“记者”,没有出现在最需要的救灾报道第一线,而是在戛纳海滩于各个发布酒会中穿梭,很多电影记者们都觉得此时此刻身份与报道的尴尬;而面对国内娱乐版面的大幅删减,娱乐新闻与灾难大氛围的不合时宜,即使是吴宇森、梁朝伟、林志玲等期待已久的明星,记者们也总是很拧把地把作品问题抛在脑后全部问慈善募捐,“灾难面前,风花雪月的电影报道(blog)有意义么?”这是困扰每一个戛纳电影节上中国记者的问题。

  归心似箭派

  几乎从一踏上飞机开始,来自成都、重庆两个城市的媒体记者就时刻想着改签回家,和家乡人民在一起。本来成都商报的娱乐部主任计划来戛纳,地震发生后他立刻取消行程,这家报纸的女记者潘媛也在戛纳开幕后三四天就迅速回家,“生死不离,我们永远在一起”的口号就是她喊出的。华西都市报的男记者杨帆也同时退场:“我要赶紧回去,国内报道非常吃紧,我们社会新闻部的人都派完了,剩下的都是女同事,我要回去补充壮劳力。”

  忍辱负重派

  留守戛纳的记者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多余的。国内同行第一次大规模地在戛纳碰面是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媒体场前,放眼望去所有的中国记者都出现了,但每个人都提不起兴奋劲。很多同行说这个大气候下实在很难逼着自己写娱乐,《新闻晨报》的记者正在向部门领导建议能取消接下来的报道,《新京报》记者则十分委屈:“没有人关注戛纳、关注你的报道,还有网友说我们在戛纳是躲起来享福。”这种委屈很快就爆发了,当《二十四城记》因为媒体场的影厅格外小、而几乎所有中国记者都进不去看片时,大家一时愤怒起来:“本来就被人说工作和国内目前情况毫无关系,如今唯一一部中国的参赛电影中国记者自己都看不上……”场面一度混乱,直到工作人员拿出一些其他场次的邀请函才勉强解决问题。

  绝地反击派

  灾难面前,网络的快速反应、动态跟踪、资源整合的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浪等网络媒体在戛纳第一时间调动起各方力量,是最积极反应的媒体。新浪还发起组织华语媒体参加活动,相比明星们空洞的口号,当场记者们的发言更真实感人。与此同时所有的记者彼此都经常传递最新消息,当国家设定悼念日时,戛纳的媒体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国内悼念时间的同一刻(即法国的早晨8点28分)调好闹钟爬起来,与国同哀。正如《看电影》的记者所说;“天佑我们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施予爱心,而不仅仅为了死亡。”

  华人与友人篇

  灾难面前,整个人类在一起

  在灾难面前,各种界限变得模糊动摇:戛纳电影节期间担任翻译和特约记者的很多留学生、当地华侨以极大热情捐款慈善,即使本地的法国老百姓也会拉着你关切地问两句地震的事情;在当地发行量巨大的报纸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戛纳电影节报道之外总能看到最新的中国地震消息。

  华人:找希拉克女儿帮助捐款

  作为国内《新民周刊》等几家媒体特约记者的董铭(blog),另一个身份是法国东部留学生会主席,从走进戛纳电影节记者注册大厅起,他就一直想着要回去,回巴黎,回中国:“到戛纳之前我们正在巴黎组织一次留学生的大型烛光祈祷活动,我们还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到前总统希拉克的女儿到现场,她是一个著名的公益活动家。”电影节闭幕前五天,他就离开了戛纳回到学校继续参与组织接下来的捐助活动。

  友人:当地报纸大幅报道中国地震

  虽然戛纳的气氛还是盛典,红毯、海风、华丽服饰的明星们一个都不少,但仔细看依然可以发现其中对中国地震的关注,比如当地最大的一份DM报纸《Metro》,戛纳电影节期间已经干脆在报头挂上了戛纳电影节标志,从封面开始都大幅地对每天的电影、明星等进行详细报道,然而在其为数不多的一两个电影以外新闻版面上,每天都有最新的中国地震进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