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浪娱乐大讲堂专题 >正文

南方都市报:电影是广州的文化软肋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9:36 南方都市报

  200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前日闭幕。因时间关系,只能看了其中两部。但作为已举办了三届的国际性纪录片影展的广州,并不因为已有了三年历史而使它获得成正比例增长的观众数字,相反,不论从个人到现场见到的或是从传媒所报道的情况来看,入场观众之少、场面之冷落,是本人所参加过的电影节中最为冷清的一个影展。

  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电影类型。这次影展将影片分散在几个电影城的放映活
动不但不会吸引更多观众,反而是因为这些电影城日常公映的都是商业片,突地安排了几部纪录片在这些场所公映,自然对习惯到这些电影院观影的观众至少造成一些迟疑,会有些不习惯——尽管这些影院也张贴了一些宣传海报、横幅之类,对跑到影城的观众而言,并不出现预期效果。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电影中非主流的纪录片,是需要在相当电影人口市场中才可能获得更多的青睐。什么是电影人口?简单而言,就是有养成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庞大观众群。例如,去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收入才15亿元人民币,平均人均电影消费为1.15元人民币;而香港人均电影消费则为138.46港元。也就是说,香港人的电影消费是中国内地的人均电影消费的120倍!可以这样说,香港拥有较多的电影人口。如以上述纯数字看,中国并没有电影人口。然具体地来说,中国是有电影人口的,那是集中在大城市,如京、沪、穗、蓉等。其中,广州的电影票房位居第三。问题出在为何已有一定电影人口的电影市场上,一个颇为触目的国际性电影活动却如此惨淡经营?这就跟整个电影活动的策划、统筹、经营和场地有关。

  其中场地是一大问题。这次国际纪录片放映活动与商业电影院合作,并得到他们支持,当然要多谢他们。但是,效果证明却是失败的。原因如上述。然最根本的,是有了一定电影人口的同时却少了电影文化氛围。为何没有?个人认为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让电影爱好者聚脚的地方。

  电影是广州文化的一个软肋。广州已建或在建的文化设施如艺术博物馆、星海音乐厅、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

图书馆、广州歌剧院等,金钟奖落户在穗等等,的确让广州人的文化生活于现在和将来都会多姿多彩,却惟独少了电影文化活动中心。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作为广东文化中心,倘若少了电影,那么这个文化中心始终就如缺了一瓣的花。现在流行说“文化名片”,中国电影过去就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粤籍电影人,如中国电影先驱者黎北海黎民伟昆仲、罗明佑、阮玲玉、蔡楚生、胡蝶、郑君里,包括祖籍广州番禺的谢添、黄佐临等等,这些人都会成为“广州文化名片”;再加上原籍是广东的不少香港电影人,从过去的李小龙到现在的梁朝伟周润发刘德华等等,这些同属岭南文化圈的香港电影人都会为广州增添电影文化光彩而起一定作用,这就看我们是否用得其所罢了。

  广州、香港近在咫尺,大可向香港取经:如由官办、现为公司化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近年来一直是张艺谋电影投资者的安乐电影公司老板江志强在港经营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以及由基金支持的香港艺术中心等,集中了官办、私人和基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活动中心,都足以借鉴。

  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园大可划出一部分地方来,改建成广州电影文化中心。除建成后可安排作为今后每年一度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作固定场所外,甚至是否可以采取开放态度,争取同是每年一度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在广州设分会场?此外,该中心也可每年举办某专题电影回顾展?与各国驻穗领事馆举办该国电影节(如前不久的

澳大利亚电影周)?当然更可举办多个不同主题的研讨会、讲座、展览,每周都有电影沙龙等,以及举办新片首映礼、新闻记者会等,如成,广州文化将不再有软肋;如操作得宜,这将会成为广州电影人才的“孵化器”,成为广州电影创意园,并肯定这将是广州一个文化新亮点。

  广州文化需要电影。广州需要这样一个新亮点。本报特约评论员列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