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Woody Allen)大约是最勤劳的导演之一,自1969年起,每年出产一部影片的步调从未放缓或停滞。如今在美国上映的《独家新闻》(Scoop),已是他的第41部作品。他被美国评论界称为“美国的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如老推销员,手里一长串低成本电影,润饰着各种风格色调。
伍迪·艾伦又是懒惰的导演,为了晚上七点半的球赛,他不会多花半小时多拍一条满
意的镜头。他的演职人员恪守着“朝八晚四”的作息。参演《独家新闻》的澳大利亚演员休·杰克曼(Hugh Jackman)说:“我们遵守的简直是银行家的作息时间。”
勤奋加懒惰,看似自相矛盾的命题映照评论界和影迷的怀疑:如此频繁拍片且不事雕琢,是否会因过劳而灵感枯竭?伍迪·艾伦自1990年代以来导演生涯低迷,似乎因去年的《赛末点》而挽回些信心。这部被过誉的影片全球票房9000万美元,是他20年来所有影片中最好票房。《赛末点》的商业成功被归结于主演号召力和正面影评,发行商认为导演影响力下降,故在《独家新闻》广告中不予强调。
《独家新闻》的故事发生在伦敦。自纽约来伦敦度假的大学新闻系学生桑德拉(Sondra,斯佳丽·约翰森扮演)被已故记者乔(Joe)的鬼魂告知,富家子弟彼得(Peter)可能是臭名昭著的塔罗牌连环杀手。桑德拉拽着魔术师西德尼(Sidney,伍迪·艾伦扮演),假扮父女,混进伦敦上层社会调查真相,却不觉与风度翩翩的嫌疑犯坠入情网……这部老式犯罪喜剧是继《赛末点》后伍迪·艾伦在伦敦拍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与女演员斯佳丽·约翰森(Scarlett Johansson)的再度合作。伦敦与斯佳丽,是否是伍迪·艾伦的灵丹妙药和救命稻草?
伍迪·艾伦的伦敦天空
35年来,伍迪·艾伦一直以钟爱目光和影像描摹他的曼哈顿。纽约已成为他影片中重要角色。如今“移情”伦敦,恐迫不得已。很多美国观众已对他转过背去,他的最后一部纽约电影《双生美莲达》业绩不佳,好莱坞投资商更无法忍受他对制片商“不读剧本,不插手选演员,不管日程安排”的要求。而欧洲观众及投资商却频送秋波-伍迪·艾伦近年电影在巴黎的票房好于美国,BBC公司和爱尔兰银行同意出资,但要求在伦敦拍摄。于是,伍迪·艾伦如今已在拍摄他“伦敦三部曲”的终曲。每部约150万美元的小制作,10周即可完成拍摄。
城市动物伍迪·艾伦发掘了对伦敦生活的新生之爱。连常遭抱怨的多云多雾的英伦天空都投合了他的脾气。他拍外景时不喜欢晴天和直射阳光,因既刺目又丑化演员,故每当阴云密布时,摄制组成员都兴高采烈。伍迪·艾伦描述伦敦“奇妙的、忧悒的灰色天空,在影片中很诱人”。而被他如浪漫化曼哈顿一样浪漫化的古老城市和乡村风光,豪奢的上层生活,给摄影师瑞米·艾法瑞辛(Remi Adefarasin)提供了展示富丽房屋和庄园的机会。
《独家新闻》浅显涉及英国的独特社会关注点:旧式贵族与小报文化。对新闻报道作以浪漫化、探险化猜想。挖掘真凶和独家新闻的过程通过乔装打扮、深入虎穴、必要时不惜以自己为诱饵……来实现。与《赛末点》中一样,鲁莽勇敢的美国平民阶层闯入礼貌优雅、间或带点伪善的英国上层社会,在《独家新闻》中,因了伍迪·艾伦的加入,又有纽约犹太人面对英国上层社会新教教徒的文化、宗教碰撞。不过伍迪·艾伦并未在严肃的社会学意义上大做文章,他的终极目标在于找乐。
他讥讽资产阶级趣味,再次抛出些古老的自嘲笑话,比如犹太人焦虑等惯用主题。他故意将英国作家“特罗洛普”(Trollope)和“妓女”(trollop)混淆;说画家鲁本斯(Ruebens)是一种三明治(Rueben);被问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则说,“我从前是犹太人,现在改信自恋(narcissism)了”。而柴科夫斯基大约想不到自己为《天鹅湖》写的某段音乐在《独家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发挥了如此出众的喜剧效果,如在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中一样。
《独家新闻》延续了《赛末点》中的部分主题和戏剧化设置--不过后者更严肃而前者游戏成分居多。同样关于当代伦敦上层社会的谋杀和欺骗,关于日常生活的荒谬性和人们试图历经此种荒谬。桑德拉和西德尼谎报名字、背景和身份,彼得亦有不可公开的秘密,剧中人如在棋局,扑朔迷离,欺人或被欺或自欺,真相显得遥不可及。桑德拉讥讽西德尼的魔术师职业“一生都在骗人”。或引申开去,电影本身就是骗局,演员表演又何尝不在欺骗?
影片被某刻薄的影评人称为“伍迪·艾伦选集”--因屡次重复的主题、场景甚至对白。愚笨的关于谋杀案和业余侦探的喜剧,是《曼哈顿神秘谋杀案》(伍迪·艾伦最满意作品之一)和《罪与愆》(Crimes and Misdemeanors)的主题;对超自然元素的钟爱也体现于《爱与死》、《艾丽丝》和《开罗紫玫瑰》;甚至女主角偶然发现声称去外地的丈夫/恋人穿过街道的场景,都来自《贤伉俪》(Husbands and Wives)……只是毫无疑问,第一次总是更新鲜有趣。美国早期电影喜剧演员马克斯三兄弟(Marx Brothers)及1930年代的侦探喜剧《瘦子》(The Thin Man)系列,给伍迪·艾伦灵感;还魂揭秘的构想,让人想到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的《天堂可以等待》(Heaven Can Wait,1978);而船上死神的面罩镰刀,灵感则来自伯格曼;至于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和《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1943),也无法避免人们作以联想。
电影 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于伍迪·艾伦而言,拍电影无关知名度和不朽,而是一种自我治疗方式。他可以掌控全局,忘记现实。他常在影片中提及弗洛伊德(在《独家新闻》中提及“自恋”概念,彼得对有褐色短发的不忠母亲的嫌恶及对面貌相似女子的态度),大约与他30年来看心理医生的经验有关。1992年,在与前女友米亚·法罗的韩裔养女宋宜(Soon-Yi)有暧昧关系之后,他不再需要心理治疗。那年,他57岁,她22岁。这段“父女恋情”使伍迪·艾伦背负丑闻,他们于1997年结婚。年轻温柔的女人,成为伍迪·艾伦的心理治疗良方,尽管他仍有幽闭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
伍迪·艾伦对年轻女子的喜好尽人皆知,他也不无自嘲地借海伦·亨特之口在《玉蝎子的魔咒》中说:“他是个害怕女人的廉价的自大狂。”怕与爱,他乐此不疲地游戏。不过在71岁时,他只能感叹,“我平生最大娱乐就是看穿短裙的女孩。人老了,这点乐趣也没了……如果你70岁她22岁,没法计划未来了,调情不存在了”……在伍迪·艾伦古稀之年,一位21岁的金发女郎点燃他的创作灵感,她就是斯佳丽·约翰森(Scarlett Johansson)。
在《赛末点》及《独家新闻》(Scoop)中,斯佳丽·约翰森的表演及与伍迪·艾伦的亲善投缘,都成为评论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将他们比作比利·怀尔德和玛丽莲·梦露,也称斯佳丽为伍迪·艾伦的“新缪斯女神”--她成为继米亚·法罗和黛安·基顿之后艾伦最钟爱的女演员。著名无神论者伍迪·艾伦夸她“有如神助”,机智诙谐盖过自己,说与她合作简直“像我中了彩”。斯佳丽则赞伍迪·艾伦求知欲强,对工作、音乐和女性都有强烈激情,说与他合作拍片“如去夏令营”。两人在拍《赛末点》时斗智斗嘴十分默契,斯佳丽提议同台演戏,于是伍迪·艾伦数月写出《独家新闻》剧本。
因《鬼界》(Ghost World)和《迷失东京》引人注目的斯佳丽展露喜剧天分,扮演初出茅庐的新闻系学生,戴大眼镜,穿宽大邋遢的衣服,遮蔽着性感,只着红色游泳衣一场略为惊艳。她自信,有时笨拙可爱,适应伍迪·艾伦的节奏,给艾伦喜剧家族带来新鲜气息。伍迪·艾伦再次登台献艺--他口齿不清语速极快的长篇大论已让很多观众厌烦,但好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观众不愿看到老迈的他如在以往自恋滑稽剧中所做、将魔爪伸向可作孙女的斯佳丽,而甘当父亲形象。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说伟大艺术家在20来岁和70多岁时可做出最好作品。他自己无机会活到70岁证明,伍迪·艾伦的范例却成了反驳。《独家新闻》无法与他部分1970年代和1980年代作品如《汉娜姐妹》和《安妮·霍尔》相提并论,无智慧的潜台词,情节仓促做作,人物空洞,细节疏忽,幽默感干涩,仅偶有俏皮话可赢来稀疏笑声。若非剧本署有“伍迪·艾伦”的名字,恐怕只能被视为“半成品”而无法出炉。曾经的偶像褪色黯淡,盛名和衰老之下愈发自我中心,自鸣得意,自娱自乐,编造一个虚幻空间中浅薄虚浮、漏洞百出的故事,无严肃主题也无艺术性--美国媒体充斥负面评论。
《独家新闻》似是雾中构思的,无神韵和活力,文化上也无所归依,如迷惑的旅游者在研究城市地图。影片结尾,伍迪·艾伦细说死亡与轮回,在驶于冥河通往另一世界的船上,以扑克牌伎俩取悦围观者。他与影片皆在幽暗雾海中穿行,不知去向何方。特约记者/黄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