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第601个电话》专题 >正文

新京报:《第601个电话》,虽然失败仍可借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10:50 新京报

  《第601个电话》(blog)从导演、编剧、主演都是圈内明星腕级的人物,加上影片故事背景也是娱乐业今年发生的具有一定轰动性的社会事件,制片人能做成这样一个“打包”(好莱坞电影在创意阶段,只要有了知名导演、演员和合适的故事创意,三者组合的过程就称为“打包”Package)的组合,按理就应该已经处于商业电影运作的优势地位,更何况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广告植入和电影整合营销的机会(周笔畅(blog)的片中主题曲和其新唱片的互动关系),这样的一个电影让人表面上看,在商机上仿佛已经站到了一个不败的地位上。

  但实际市场的反馈如何呢?全国首周末票房与片方预期相差很大,而媒体和观众口碑上的不买账更是令创作人员和片方心情不好受,评论以负面居多。影片有着明确的商业定位和操作手法,但最终效果与动机不统一,我更愿意理解成这是国内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太低本身带来的,所以并不能因为创作上的缺憾来否定其商业运作上的开拓性。

  《601》不是《无极》(blog)那种中国特色的“大片”,也没有小刚经过市场洗礼的金字招牌,也不是《功夫》这种大制作的港产合拍片。它只是一部试图按照现有商业化规则操作、中等预算级别的普通国产片,但因为国内的现状无法支撑真正的商业类型电影正常存活和发展,国内的“商业电影”的概念严格来说只能是被打了引号的。即使如此,如前所述,该片在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上,还是完成了很多具体有效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国产小制作影片,它在定位和运作模式上达到了一致,既没有像《疯狂的石头》(blog)里面包含了太多广告植入和商业运作的空间,最终却白白浪费;也没有像《梦想照进现实》各种花样的市场运作和推广活动都取得了成功,但电影本身却是不折不扣的文艺小众电影。从定位到操作,《601》由内到外是一致的,也是国内即将出现的更多国产商业电影所应该借鉴的。

  糟糕的是,思路虽然清晰,但具体落实到操作和创作层面,仿佛每个环节都在出现问题。比如演员搭配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否足够?是应该明星为影片故事、人物服务,还是现在的本末倒置?片中众多的手机广告植入为什么就没能既和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又不让观众反感?关于手机广告植入电影的问题,最近讨论的不少,也都是一片简单的反对声音。拿去年国内上映的美国影片《一线生机》比较,一部气氛如此紧张、悬疑的动作电影,从头到尾主人公的命运都几乎被自己的手机所决定,手机在影片中甚至抢了人物的风头,仿佛手机才是全片的主角,但又有哪个观众说这样的植入让人讨厌了呢?

  所以,《601》的问题在于试图按照商业电影模式化运作的同时,却没有找到与电影质量的高水准相契合的好方法。一部影片的成功,是众人努力的结果,相反亦是,并不见得一定要归咎到某个人的过错。从促进国产商业电影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影片的内容和运作模式都要同等关注,而后者因其可复制性,理应获得业内人士更多的重视,这也是《601》应该被肯定的地方。

  □关雅荻(北京影评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