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精品购物指南:姜文感动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11:01  精品购物指南
精品购物指南:姜文感动了谁?

姜文在影片公映前自信满满地宣称他绝对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精品购物指南:姜文感动了谁?

姜文不愿承认《太阳》无法打动观众的事实

  姜文继7年前震服影迷的《鬼子来了》之后再执导筒的《太阳照常升起》于本月14日全面公映,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号称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年度文艺大片在全国的首周末票房仅有680万元人民币——对文艺片而言,680万元的成绩已算不俗,但对“千万美元大片”而言,“680万元”就意味着失败。姜文在影片公映前自信满满地宣称他绝对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威尼斯不给《太阳》发奖杯那是因为“评委们消化不了这样的作品”,可如今“叫座”的美好预期已被冰冷的数字无情摧毁,那么又有谁在“叫好”呢?“消化不了这样的作品的评委们”显然已被姜文很具主观能动性地排除在外了,而绝大多数走出影院的普通观众也无法被《太阳》打动——决不是因为什么“看懂看不懂”的“艺术障碍”。与绝大多数“无法消化”天才的姜文的天才的《太阳》的观众们的感受不同的是,一小拨自称“彻底被伟大的《太阳》震晕”的天才膜拜者们纷纷“事后诸葛亮”般表达自己对《太阳》及姜文的滔滔崇敬之情,似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恨不得跳出来充当姜文代言人,替他“解密”就连姜文本人都不一定能领会贯通的“《太阳》密码”。可《太阳》真有那么超前、不看上个三五遍不足以理解种种好处吗?那些“发热分子”又到底是真发热还是假High?如此现象,已“超越”姜文、《太阳》,成为“年度怪谈”。

  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感动”

  平心而论,《太阳》不失为一部技术出众、气质出尘的独特电影,某些段落所流露出的灿烂、伤感、宿命与缅怀颇具诗意与情怀,令人莫名留恋。但从整体上讲,《太阳》立意过大,落实的却又过于概念化、符号化,所以导演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场景、特效、镜头、“服化道”等细枝末节上去了,反倒没有空间去深入最最重要的人物及内心,从而导致观众并不能对姜文的感动感同身受,而自我感动的姜文反过来又过于迷恋这“历历在他目”的自我感动,过于铺垫没有着落的情绪和画面,这样一来原本就游离的观众便更加出戏,在他们这种不自然的逼视下,台词、场景乃至笑料都显得生硬刻意,甚至有自说自话的嫌疑。

  所以绝大多数观众脱口而出的所谓“看不懂”,其实是指“没被打动”——你自我陶醉,我岿然不动,所以观众心里肯定拧巴,出门儿就说“什么乱七八糟的”。过度自信(或过度自欺)的姜文当然不愿承认无法打动观众的事实,所以老把话题(炒作点)往“看懂与否”上转移,一会儿说“怎么可能看不懂?我女儿那么小都能看懂”,一会儿却又自相矛盾地说“看不懂很正常,看不懂你再多看两遍不就看懂了吗?”明显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只能再度发挥“自大卖点”——《太阳》是拍给聪明人看的电影——可这年头全世界自《公民凯恩》《黑客帝国》的好片烂片大片小片全在中国满大街飞呢,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千万别把观众当白痴,否则他就拿你当白痴。

  炒坏了的姜文和《太阳》

  姜文此次为宣传《太阳》可谓倾尽一己之力,大大小小报刊杂志电视栏目轮番登场,说的话却都大同小异——任你再妙语连珠语出惊人,如此狂轰滥炸也令人起腻,最终大家都懒得管你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了,谁相信王婆卖瓜的喋喋自夸啊?就算你是姜文又怎么了?你自夸的也太没边儿了!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的姜文怎能如此过度作秀过度自炒?到现在你彻底变成一个相声演员了,有点儿郭德纲+张伟平的意思了,那么大家在电视上瞅你一乐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花钱进影院看你的电影啊?更何况就连你自己都“一言难尽”?谁说“好电影就一定不可言传”了?那还不是你的广告语吗?就兴你拒听反对意见,大家就只能被你忽悠?——姜文,说到底你还是不知今夕是何年,说到底你还是被这时代给弄得找不到北了。

  其实姜文为票房而自炒这样的行为本身无错,有票房,他才有继续下一部的资源,但错在恶炒方式。单炒姜文个人固然能够吸引眼球,但他个人对票房的号召力更多局限于专业影迷,广大老百姓还是把他当成明星来看待的,但作为明星的他却又并无票房实效性,他主演的《茉莉花开》《绿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电影都市场惨淡。而在他个人之外,此次炒作则反复强调“看不懂”、“国际电影节”等噱头,其实起了拒普通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反作用,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就清醒地分析道:“姜文的前两部作品抛开背后的深意不谈,也都是非常幽默好玩的作品,所以应该不断告知大众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而不要老是在那里强调‘看不懂’、‘威尼斯’等这些一看就让广大普通电影观众头疼的‘关键词’。他们看都不想去看,又怎么会知道好不好看?”

  如今影片公映,再靠王婆自夸已无用,票房更多依赖口碑。目前看来,除极少数专业影迷在网络上针对《太阳》到底是优是劣展开讨论外,普通观众并不关心《太阳》到底是大牛片还是大烂片,甚至无动于衷。按照首周末票房680万元的成绩来预计,《太阳》最终的票房可能也就3000万元,这与发行公司老板信口开河的1亿元票房悬殊巨大,与影片出品方自称的8000万元成本相比亦入不敷出,再加上影片在海外电影节上颗粒无收,相关销售必受影响,所以姜文这七年磨一剑的《太阳》能不赔本就算不错了,想再现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票房过亿的神话也只能是神话了。如此“战局”,可能会影响姜文的投资环境,导致他下一部作品像《太阳》一样难产。

  没看懂的都说自己看懂了

  抛开票房、恶炒这些与电影本身无关的非决定性因素不谈,《太阳》在本质上是一部姜文的率性之作,溢满了他对“红色年代”的追忆与反讽、对情感与命运的感怀与咏叹,但姜文这次太率性了,也太“诗人”了,以至于陷入虚无缥缈的私人情境,却又极其陶醉地以为他所感动的也必将感动大众,从而导致《太阳》凌空蹈虚,与脚踏实地同时又神采飞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相比显得矫情了很多,只能算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尝试与突破,勇气与诚意可嘉,品质则属中等。

  但“一小拨极端发热分子”却恨不得把《太阳》当成真正的太阳来顶礼膜拜,其中不乏喜欢“考究解码”的影痴,比如名为“江南疯子”的网友就写了洋洋洒洒一篇长文分析《太阳》中的种种隐喻,如“太阳”象征毛泽东和革命年代,“石头房子”象征行将崩塌的旧观念……据说姜文看了这篇文章深感欣慰,总算找到知音了?但一部并非推理悬疑题材的电影犯得着让观众煞费苦心去解码吗?创作者是不是老觉得高人一等?关键是过于私人化的《太阳》根本就调动不起观众们深窥的热情,所谓的“解码”更像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进行的“例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荒诞的是,“江南疯子”的“全面解码文章”竟把《太阳》的最后一段故事也当作发生在1976年了(实为1958年),在这种“时空错乱”的前提下,他仍能酣畅淋漓地“解码”并得到姜文的认可,也算“魔幻现实”。

  更荒诞的是,“发热分子”中除了以考究为趣的影痴们,还有某些压根儿就没看懂《太阳》却振臂高呼“我被《太阳》震蒙”的喜剧演员,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在某媒体以整版刊发《太阳谁说看不懂?》的“影评”的某娱乐记者,文中称“我在回家路上久久无法平静,因为姜文用他的疯狂电影想象力——就像直拳、勾拳、侧拳般轮番将我彻底打蒙”,可实际上他百分之一百二没有看懂《太阳》,因为他是如此吹捧《太阳》的最后一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其实正是整部电影的重新开始与明白诠释——妈妈在飞快奔驰的火车上分娩,她终于找到自己的爱人;唐老师被朋友一语点醒,和被人偷过的妻子正式举行婚礼;黄秋生死而复生,与篝火中痛饮美酒的人群一起陷入狂欢。在息息不止的生命轮回中,可有任何过不去的大事、小事、屁事吗?没有!所以《太阳照常升起》

  看过影片的地球人都知道,《太阳》的最后一段实际上是倒叙,追忆几个主人公青年时期的激情岁月,该娱评人却统统让他们“死而复生”了,这样的“影评”还被大肆渲染、整版刊发,这样的“评论员”还时不时出来说三道四,可见现如今这“传媒时代”昏庸到何等地步了,难怪姜文都被这时代晃了范儿,不知他看到这样的捧臭脚之作是哭还是笑。许涯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