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联生活周刊:或者禁锢与想象?(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16:07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或者禁锢与想象?(2)

《潜水钟和蝴蝶》剧照

  施纳贝尔也没有采取通常该类题材惯有的以情动人、毅力战胜残疾等的励志片叙述方式,而是更多地以画家的感觉,去反映当一个人只剩下意识能够活动的时候想象力的释放。一个关于身体禁锢和直面死亡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对心灵和想象力的丰富性和自由度的庆祝。由于题材本身的难度,和施纳贝尔讲述这个故事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奥斯卡获最佳导演的应该是他,毕竟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对他们自己来说突破并不大。

  《潜水钟和蝴蝶》的故事应该已经为人熟知了,43岁的法国《Elle》杂志主编吉恩·多米尼克·鲍比因中风患上了极其罕见的闭锁症候群,最后只剩一只左眼的眼皮能眨动。就是靠这只眼的眨动,医疗专业人士以拼字母的方式与他沟通,最后竟以此方式写成一本书,在他去世前两天出版,风行法国以至世界。

  促成施纳贝尔接手这个题材的最主要原因,是2003年他父亲患癌症面临死亡,其最后的日子是在施纳贝尔家度过的。也正是这时候,《潜水钟和蝴蝶》的改编剧本由编剧送到他手上。对施纳贝尔来说,这个剧本忽然与他个人的生活有了相关性。“我想帮助我的父亲去不畏惧死亡,我自己也不想畏惧死亡。我想以拍摄这部电影来克服那种恐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部电影中,围绕男主角的是一群女人:他的护理师、前妻和现任女友,但是最强烈的情感关系却是与父亲交流的场面。而以伯格曼《野草莓》(同为考量死亡主题的电影)中出演老教授角色而享誉国际影坛的马克斯·冯·赛多(Max von Sydow)出演父亲角色,更为这个线索加重了分量。疾病常常促进释放人的情感,死亡也使得灵魂真正无拘无束,在影片中有一个场面是男护士抱着鲍比的身体在泳池中,那个造型不难看出是来自圣母玛丽亚抱着十字架下濒死的耶稣基督的古典绘画造型,也是电影对于死亡主题最接近宗教情绪的一个画面。

  《赎罪》的小说作者曾说电影最难表现的就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商业片更多的是靠情节、动作、对话,而《潜水钟和蝴蝶》吸引挑战者的正是它的主角除了一只眼睛,根本没有其他动作,也不能张口说话。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许没有人比朱利安·施纳贝尔更适合来拍这个题材了。首先他是知名画家,本来就是以视觉想象而非语言和故事来表达他的艺术感觉。另外,他之前拍的两部电影,都是艺术家题材。初执导筒的影片《轻狂岁月》讲述的是纽约街头画家吉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故事,巴斯奎特的绘画风格就是极度随意、自由、反体制和天真烂漫的。如果说该部影片让施纳贝尔在电影界颇受好评,那么他的第二部电影《夜幕降临前》就彻底奠定了他的导演地位,以至于以前他的名号是“拍电影的画家”,之后有人开始称他为“画画的导演”了。《夜幕降临前》讲的是古巴作家雷纳多·阿里纳斯(Reinaldo Arenas)的故事,他是同性恋,在古巴受到迫害。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是艺术家,都是体制外人物,都是在想象中获得自由。本届因《老无所依》获奥斯卡男配角奖的巴尔登,就因出演《夜幕降临前》的同性恋作家一角而获奥斯卡提名,并且进入好莱坞。而偏好以化妆、奇装异服形象出现的约翰尼·德普,也在该片中出演一个易装癖同性恋角色而引人注目。

  这么说来,《潜水钟和蝴蝶》简直是为他度身定做,3部影片可称为他的艺术家“三部曲”,都是讲磨难与艺术家的故事。虽然《潜水钟和蝴蝶》的主人公本来算不上艺术家,但是身体的意外瘫痪,反而让他写成了他做商业杂志主编时一直希望而没有写成的书,用文字来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安置所。这正切合施纳贝尔3部影片一贯的主题:能够将人拯救于禁锢和磨难的,唯有精神、心灵、想象力。对于《潜水钟和蝴蝶》的主人公而言,这更加彻底,身体的完全禁锢,反而给了他思想的时间,给了他想象力的自由。

  有些时候,某一方面的限制其实可以带来另一方面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说,限制的正面就是纪律,而纪律是需要的。举个例子,通常人们把电影看得比电视的艺术层次高,就是因为影院限制了观众某些方面的自由:在电视机和录像机前,人们有太多的自由,走动、接电话、聊天,想快进就快进,想跳看就跳看,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而在电影院里,相对来说,人们应该准时进场,不该随便走动,灯光是暗的,两只眼睛的注意力只在银幕上,并且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而《潜水钟和蝴蝶》的主角,因为疾病把这种观看推向极致:他像摄影机一样,用一只眼睛看;他观看,他想象,别无其他。

  而艺术电影所受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其自由的通道。没有明星,没有大预算,没有高票房的期待,没有传统故事的要求,制作者反而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感觉与想象。个体的自由表达是艺术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与商业电影的最大区别。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提到的是,艺术电影在西方永远有人投资和制作,一方面是其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从来有这个传统,有钱有闲来鼓励与包容艺术个性与创意;另一方面也跟它的艺术影院系统分不开。艺术影院的观众比较固定,很多有会员制,有固定影讯,其观众的阅读水平高,自己会主动看报章杂志的影评或信息,喜欢与好莱坞商业电影不同的路数和想象力,所以,在艺术影院发行和推广电影,比一般电影的市场花费要低。商业电影要砸钱做广告,而艺术电影会有影评人主动来评。

  总之,艺术影院和艺术电影的体系跟主流电影是不同的游戏规则,如果完全用商业电影的操作方式去进行,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中国,商业电影的体系都很混乱,更不要说艺术电影了。可以说,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电影商业大制作和创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也不会像好莱坞那样,可以兼收并蓄,边缘不断颠覆主流,主流又不断从边缘吸收新血。-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