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不再有皮亚芙的时代(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16:47  新浪娱乐

  去年美国《时代》周刊曾‘别有用心’的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听歌)《法国文化已死》,喧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和笔战。这已不是美国人第一次要‘唱衰’法国了,以《时代》的影响力和如此自大的口吻,法国人如果不奋起反击,捍卫‘文化传统’,就真显得英雄气短了。在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两国都认为音乐和电影是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方也都拿出相关的例子来驳斥对方。《时代》的作者嘲笑法国的偶像巨星强尼·哈利戴,连艺名都取成了美国味(Johnny Hallyday(听歌)),电影票房更是完败于好莱坞。法国这边出场的是法兰西院士莫里斯·特鲁昂,一本正经的搬出了特吕弗和皮亚芙,把他们和普鲁斯特,莫奈放在一起,捍卫法国人的尊严。由此可见皮亚芙作为法国音乐的代表地位,以及她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心中的重量。可见,电影加上音乐,成了《玫瑰人生》反击美国的一记重拳,整整一年,从三月的柏林到三月的奥斯卡,法国人是如此在乎这项‘文化任务’。

  当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法国文化在七十年代之后,受到了美式生活的全面冲击。恺撒奖,维克多奖,是法国影坛和乐坛一年一度的大事,说来他们都诞生于七八十年代,效仿于美国奥斯卡,格莱美,从仪式到奖项至今无法摆脱他们的痕迹。而这种模仿和跟从,使得法国流行音乐和商业电影,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能内部消化演变,甚少对外输出产生影响。皮亚芙的演唱风格,延续到六十年代就渐渐封入唱片了,接下来的法国乐坛,进入了以摇滚为主导的Ye-Ye时代。在这二十年里,法国人也曾有过自己的超级偶像,譬如昨天还在举国追念的传奇歌手克洛德·弗朗索瓦,三十年前他在法国人心中的热爱,就如同迈克尔·杰克逊在美国的地位。关于弗朗索瓦的电影,2004年曾拍过一部出色的商业片《领奖台》,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与当年的史诗片《漫长的婚姻》不相上下。然而这样一部幽默反省的,充满怀旧色彩的音乐片,却走不出国门,法国人只能关起门来自己欣赏,这是法国电影的局限,也是法国音乐的无奈。

  刚刚过去的二月,法语乐坛最后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前辈也走了。亨利·萨尔瓦多(听歌)带去了一个时代,以他为代表的音乐人经历了战后世界文化格局的重组和交融,伴随着电视电台的普及,成为了流行文化的见证人。或许只有九十余岁的萨尔瓦多,才能给法国电影人再一次的机会,向全世界重演法国音乐的传奇。更何况萨尔瓦多唱的最多的,还是爵士乐,美国人不愁听不懂。

  说来在维克多颁奖典礼上,为萨尔瓦多吟唱挽歌的瓦内莎·巴哈迪,也曾是法国影坛上能够善舞的宠儿,结婚后沉寂多年,去年才在法国乐坛重新出道。结果一出手就攻入年度排行榜前列,轻松拿下‘维克多’最佳女歌手和最佳专辑两项大奖,可见在法国三四十的女人,如要继续发展,其魅力势不可挡。巴哈迪这么好的自身条件,又守着好莱坞难得的天才强尼·戴普,想去好莱坞发展岂不是顺水推舟。可这是法国女人,有着法国女人的慵懒闲散,电影不过是她相夫教子之外的自娱自乐,与其征服一片好莱坞,不如去征服一个‘杰克船长(blog)’,要名有名,要奖有奖。

  然而不是人人都有巴哈迪这样好的心态,世界也不会回到皮亚芙的时代,在美国人文化沙文主义的攻势下,能守住本土电影和音乐两块主阵地就很不错了,《时代》的武断不是没有依据。输出价值观的事儿,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八十年代之后就罕有所闻了(从没有法国部长说过那句话)。总算,法国人用自己的文化旗手打出了最后一炮,也收获了大西洋彼岸熟悉的喝彩,终于用‘奥斯卡’为自己辩了一次护:‘法国文化没有死!’,现在还没有,可以后呢?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