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2008:一个特殊的年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18:13  新浪娱乐

  今年的戛纳,除了法国片在二十一年后重新摘取金棕榈,最和往年不同的就是天气,刚开始法国报纸就报怨“戛纳在阴晴不定中开幕”,到了后来闭幕式,已经发展成狂风暴雨了,一个跑戛纳跑了二十多年的记者说,这是有史以来他遇到的天气最冷、最差劲的一届。

  今年对中国记者来讲也很特殊,因为汶川大地震,有的记者家在四川,整天魂不守舍的,不少中国记者中途都回去了,留下的精神头都大不如前。

  戛纳作为一个电影节,除了市场部分,最重要的就是竞赛片,而竞赛片中,以主竞赛单元为焦点,大众主要关注的就是这个,也就是谁最后拿走了金棕榈。今年代表中国参加主竞赛单元的是贾樟柯《二十四城记》,两岸三地就这么一部,所以显得特别突出。

  《二十四城记》以一个成都国营三线军工厂为背景,讲述三代工人生活的变迁,用纪录和虚构结合的方式,描画了1958~2008大时代背景中一个个被生活侮辱与损害的谦卑的个体,从而完成了一部中国建国50年工人阶级的群像史诗。影片以罕有的个人福祉角度考量了中国当代史,错综复杂、血泪交织的当代中国近50年历史在影片中不再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一个个普通工人的命运。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工人阶级的悲歌,一部献给“我苦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劳动者的悲歌。

  影片于戛纳时间5月17日下午四点在戛纳卢米埃尔电影宫首映,由于首映前红地毯的环节在时间上有拖延,为保证下一场电影的放映,影片片尾字幕没有放完。现场掌声热烈,对艺术家是个十足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凡在卢米埃尔宫放映的竞赛片,这一行为本身都已经是一种肯定,法国人又重仪式,所以掌声一半是真诚一半是礼节,真假难辨。

  首映后的国际影评有好有坏,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两极化比较明显,疑问主要集中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在哪里”。可喜的是在《二十四城记》戛纳首映后的第三天,法国《电影手册》在给电影节会刊打分栏上给了《二十四城记》最高分,并预言该片能得金棕榈。

  戛纳首映后,在法国发行公司MK2的安排下,贾樟柯连续三天接受了轰炸似的采访,我们开玩笑说“贾导该请个记性好的翻译,遇到相同问题翻译直接回答了就行了”,我问贾樟柯这么多家媒体哪家的访问做的最好,贾樟柯想了想说:“纽约时报。他们很会提问,从我自己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问起,谈的很开。”我们问那你最大问题是什么,贾樟柯说:“是采访那些普通工人,他们总是对我采访他们感到好奇,反问我“你到底采访我干什么”?”贾樟柯《二十四城记》的故事,就是以导演采访的形式来讲述的。

  《二十四城记》放映的时候,竞赛片最重头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索德伯格、文德斯都没有上场,所以当时的预测很不好说,可是当我们跟到尾声,发现这三大名导今年的作品都很一般,可说是全军覆没,而另一部明星阵容很强、呼声很高的法国片《圣诞故事》也反映平常,但黑马突然冒出来了,一部法国片、一部比利时片和两部意大利片非常强劲,比利时片是两届金棕榈得主达内兄弟的作品《罗纳的沈默》,法国片是反映法国教育体制的《墙壁之间》,两部意大利电影分别为反映那不勒斯黑社会的《格莫拉》,和根据意大利政界常青树朱利奥·安德烈奥蒂为原型的传记故事片《美色男伶》,土耳其的《三只猴子》在早前就呼声极高,外围会刊影评人评分一直超过《二十四城记》。

  如果再加上前面三个虽然作品比较平,但是声誉在前的文德斯、伊斯特伍德和索德伯格,这个奖最终归谁就更难说了。

  25号颁奖当天的上午,盛传索德伯格《切-格瓦拉》得金棕榈,大家都像皮球撒气了一样从牙缝里面哼一句:“切~”《切-格瓦拉》足足让记者们看了5个小时(加上半小时的中场休息),内容又都是白描,现实和记忆的交叉也没有增添情趣,所以大家对这个片很不买账,怀疑得奖的原因除了索德伯格本身,是否只是因为“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格瓦拉的善意立场”;到了颁奖当天的下午,越是临近7:30 颁奖,越是盛传法国本土影片《墙壁之内》会得金棕榈,但是大家都不敢相信,因为伊斯特伍德的奖项究竟是哪个大家心里都还惦记着,这个奖肯定是有,但究竟是哪个,就看西恩-潘的胆子了。

  7:30颁奖礼在卢米埃尔电影宫举行,6:45嘉宾入口的闸门就要关闭,这个入口也是红毯的入口,所以对服装的要求很严,戛纳在三大电影节中对嘉宾的服装要求是最不含糊的,不仅是嘉宾,摄影记者也每天都是黑西装、白衬衫和黑领结,干起活儿来很不方便,尤其是跑的满头大汗的时候。

  我在最后一刻进了电影宫看颁奖礼,看看忙了这么些天结果究竟是怎么样了。颁奖仪式气派漂亮,明星如云是自然的,难得的是气氛很轻松,有格调的幽默和有格调的礼服一样是颁奖礼的必需。和奥斯卡(戛纳2008:一个特殊的年份)不同的是,戛纳颁奖一开始,短片单元的奖一结束,(这个奖的颁奖嘉宾是今年短片的主席侯孝贤),马上请竞赛片主席西恩-潘和八个评委在颁奖台入座,起个“示众”的作用,表示这些大奖都是坐在台上的这些人评出来的,他们就是评奖标准,他们是有荣誉的,也是要负责任的。主竞赛单元的奖经过不同的颁奖嘉宾出场介绍,最终都是主席西恩-潘宣读,当我看到法国影片《墙壁之间》最终拿下金棕榈、看到导演洛朗-坎特(Laurent cantet)和20个学生演员一起上台手拿金棕榈奖座的时候,我心里也跟着高兴了半天,因为《墙壁之间》确实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导演洛朗-坎特通过白描法国中学的法语课堂,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现在的法国社会、关于法国的未来,以及全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整体的福祉和个体的自由之间的平衡,影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逼近记录片的本真,大量对白,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动作、特技,但达到了另一种思想的高度。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法国电影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看到了电影工业在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对等存在的体系。我们虽然为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感到可惜,可是毕竟金棕榈也是给了一部好电影,在好电影的旗帜下,我们仍然有理由为结果感到满意。

  除了电影、天气、国内的地震、昂贵的物价,这一次我尤其对戛纳印象深刻的是戛纳电影节的组织管理,国人总爱说德国人是最讲秩序最有理性的,法国人热情但是一团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过法语的人都知道法国人是多么的注重逻辑,对于一个连动词都有九十几种变位的国家,精确把握事物的能力绝对差不到哪儿去,所以其实戛纳的组织管理是各大电影节最好的,可谓井井有条,对记者的管理和服务也是各大电影节最佳。电影节表面让人看到的是艺术,其实对内部人来说是个庞大的统筹项目,各各环节或犬牙交错或环环相扣,非要有十分清晰的头脑和一大批懂得分工协作的人才行。有人说法国人只知道美和品位,殊不知法国人的数学和物理以及组织学在全世界都是相当好的,懂得“美”其实是一种很强的能力,没真本领,是美不到哪儿去的。

——窦婉茹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