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早报:提升弱者是《功夫熊猫》成功的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07:47  东方早报

  作者:袁晓明

  对于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在中国获得的成功,我们似乎可以用非华山派的大侠用华山剑法,打败华山派嫡传弟子的逻辑来解读。很多人扼腕叹息: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一部《功夫熊猫》,于是照例又是一通呼吁宽松创作环境,更大的投资,以便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用自己的文化拍出《功夫熊猫》那样横扫全球票房的电影。这当然不是什么错误观点。

  事实上,虽然梦工厂在《功夫熊猫》中使用了一些华山剑法的招数,但梦工厂主要使用的,仍然是西方剑法。也就是说,《功夫熊猫》的创意,仍然来自于美国的理念,而那样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动画的先祖沃特·迪士尼——它可以在近年来多部成功的动画片中看到,无论主角是美国的老鼠,还是中国的熊猫,其创意的根本都来自同样的理念。

  沃特·迪士尼最初在构思自己王国的主角时,偏偏选择了一只老鼠,这实在值得深思。按照中国文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选择。中国人哪怕选择1000个动物,也不会选择一只讨厌的老鼠。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庞大的迪士尼王国居然开始于一只老鼠,迪士尼居然能够通过他的创造,让人喜欢上那样一只老鼠。迪士尼选择老鼠表达出的美国核心理念是:越过那些享有尊荣的强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也无视那些外表美丽的动物,他选中丑陋、弱小的老鼠,他要提升那生活在最底层的动物。《功夫熊猫》的创作者也是如此,他们偏偏选中了那肥胖、只会卖面条的熊猫成为拯救社会的“龙大侠”,他们满足了中国观众的需要,取名“龙大侠”,但观众能够看出熊猫与“龙大侠”有多么的不配。同样,熊猫的师傅、师傅的师傅在表面上也都显不出多少勇猛和强大。

  迪士尼所表达的提升弱者的理念,并非只是美国动画行业的创作理念,这样的理念其实深入到了美国社会,少数民族、底层穷人、残疾人、未出生的婴儿,等等,都是美国社会在不断提升的弱者。美国社会通过不断立法、政府福利、慈善福利,去提升这些社会弱者。

  中国市场欢迎《功夫熊猫》,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中国元素,但其实更需要理解的,是《功夫熊猫》所表达的提升弱者的美国理念,这并非只是中国电影业的任务,更是中国社会的需要,因为中国社会至今仍然有不少歧视弱者的现象:社会能够接受取笑残疾人的文艺作品就是一个例证,有些嫌贫爱富的社会环境则是另一个例证。而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讲,如果不接受提升弱者的理念,自然就更容易去拍出那些歌颂帝王将相的作品,而不可能要一只肥胖、只会卖面条的熊猫去做一个社会拯救者。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袁晓明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功夫熊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