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上海电影节离“国际”还差很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07:23  南方日报

  郑照魁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前晚在上海大剧院落幕,“金爵”奖评选结果在颁奖典礼上揭晓。尽管根据官方说法,电影节可谓“圆满”落幕,但实际上从电影节本身的文化诉求来看,上海在电影节之前就提出的“促进文化与资本融合,推动国际合作,体现新人孵化器”三方面目标,都没有特别大的进展。尽管之前有国际友人客气地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显示出亚洲“戛纳”的风采,但相比于目标明晰、指向明朗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依然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

  让本届电影节最值得夸耀的是以下几项数据:开幕式上300余位中外电影界重量级人士踏上红地毯。本届电影节共有报名影片1925部,其中包括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1270部长片,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655部短片,放映了近275部786场电影,其中满场记录超过130场。此外,在短短9天内组织了100多场观众见面会。在电影交易市场举办的3天时间中,各展商达成交易意向共452项,平均每个展商有6项交易意向,销售影片总数达到246部。国际论坛共邀请到66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12场论坛指点江山,并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400家媒体1000多名记者。

  数字当然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在这些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300多位嘉宾踏上红地毯———除了评委会之外,还有庞大的发行商、制片方代表,真正到场的明星级人物无非就是在上海附近地区拍片的剧组。电影节报名影片1925部,但参加金爵奖评选的只有16部,而且大多不是来自电影强国的作品,最终获奖的也都是诸如捷克、丹麦、瑞典这些电影界的“非主流国家”影片。放映了275部电影,但来自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尤其是新作几乎绝迹;在9天内组织了100多场见面发布会,其宣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本届上海电影节表面上看非常热闹。但实际上,这届电影节虽然诸多活动均由国际大腕担纲,华语电影界几乎集体到场,但特点不等于特色,目前世界上任何最著名的电影节都不是因为到场的明星多、电影节期间的活动多而享誉世界的。

  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声望,正是因为这三大电影节对于自己的定位无比清晰,因此各自的特色也显得格外鲜明。柏林电影节从来都很关注政治问题;戛纳电影节如今已经成了独立制片电影的圣地;至于威尼斯,很长时间以来他们都对非基督教世界的电影异常推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个电影节的评委会名单里,经常会出现观众们极为熟悉的中国名字。

  三大电影节各有所指,但上海电影节的特色却显得混沌不清。从竞赛单元来看,其中华语片的著名代表《白银帝国》就是典型的大制作商业影片,在全世界7个国家做的后期……而同样是华语片的《寻找智美更登》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文艺片,导演万玛才旦甚至刚进入这一行业不久。这样的大杂烩,如果想从中评选出一部“最好的”电影,无疑难上加难,因为本身进入的门槛就不同。也正因如此,上海电影节从来就不会产生“冷门”,因为参赛片的类型实在相差太大了,而评委们每届又各不相同,谁都不会预测出本届评委的口味究竟如何。

  除此之外,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另外一大特色在于,几乎全世界最著名的导演都愿意将他们的新片在这三大电影节上进行首映。而能够邀请到的大师和大师的作品,才是电影节是否成功的关键。但在这一方面,上海电影节恰巧做得只是“徒有皮毛”:大腕请来不少,但不论是丹尼·鲍耶尔还是斯蒂芬·戴德利,不论是于佩尔还是哈里·贝瑞,无非都是过来秀一下自己拍拍照片而已,根本没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到上海。而按照惯例,一部电影一般都会选择只去一个国际A级电影节,所以,能够吸引到多少大师级导演作品前来参赛或者展映,才是衡量上海电影节是否成功的关键。但在这一方面,现在的上海电影节还差得很远。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