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89岁瑞典导演伯格曼逝世:魔灯熄灭 大师长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15:58 新闻晚报
当地时间昨天上午,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在晚年隐居地法罗岛家中逝世,享年89岁。据伯格曼的女儿伊娃透露,伯格曼去世时十分平静安详,但具体的病因却不得而知。 伯格曼被视为20世纪影坛的电影大师,一生执导了50余部影片,在戏剧、电视、广播领域的作品将近168部,堪称高产。伯格曼的电影屡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其中《处女泉》、《犹在镜中》、《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先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法罗岛是伯格曼晚年的“乐土”,他曾在岛上拍过7部电影,也曾为了躲避逃税的指控在此避风头。晚年时,伯格曼还推出了自传《魔灯》,被称为影迷必读物,如今“魔灯”熄灭,大师也长眠在小岛上。 大师的成长:横跨电影戏剧两界 伯格曼出生于1918年7月14日,父亲是个牧师,在伯格曼的记忆中,他的童年是在罪恶、忏悔、惩罚中度过的。而且伯格曼幼年多病,“我同时受几种不明疾病的困扰,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10岁时,伯格曼开始经常光顾剧院,后来他用哥哥的100个锡制兵玩偶换来一台摄影机,从此深深爱上了电影。 伯格曼虽贵为大师,但并没接受过过多的高等教育,他于1938年就开始执导第一部业余戏剧,一年后,他被聘为斯德哥尔摩歌剧院的助理导演,那时他刚刚被瑞典皇家戏剧院拒之门外,没想到1963年的他却当上了那里的院长,从事了很长时间的戏剧创作。在1966年执导的《假面》中,伯格曼将视觉美学和电影摄像艺术相结合,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他和演员丽芙·乌曼首次合作,此后,丽芙几乎成了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也成了他一生的红颜知己。 84岁高龄重出江湖 50年代初,伯格曼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假面》、《耻辱》等等。 2002年的秋天,84岁的伯格曼破例出山,创作了120分钟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并与旧情人、著名老牌影星丽芙·乌曼再度携手,该片可视为《婚姻场景》的续集,因为片中的两个人物就是在《婚姻场景》基础上创作的。对于这次重出江湖,伯格曼戏言是自己“怀孕”了,“怀上了一个剧本”。 大师眼中的自己:“我不看自己拍的电影” 在2004年的一次采访中,伯格曼语出惊人,表示不愿看自己的作品:“我不常看自己拍的电影,我这人神经过敏而且容易哭,我觉得实在太可怕了。”而在晚年自传《魔灯》中,他这样写道:“如果有人追求庄严,可以说,我找到了自己的一片风景,一个真正的家;如果有人追求乐趣,可以谈论一见钟情。” 伯格曼表示,自己从未想过当一位作家,并不想写小说、短篇故事、论文或者传记,甚至为戏院写舞台剧,只想拍电影。“我拍电影的目的是个非常困难,也是极难答复的问题。通常答案是无法捉摸的:我要表达出人的情况,把我所见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实际上,我要说出我所希望的目的是什么。” 他人眼中的大师:“他的电影是艺术” “他是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是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向世人证明了电影可以是种艺术。”英国电影协会旗下杂志《视觉与声音》编辑尼克·詹姆斯表示,“当今电影的价值取向娱乐盛于艺术,如果能有更多的电影人像伯格曼一样注重电影的艺术价值就好了。” “他充分挖掘灵魂” 深得伯格曼真传的伍迪·艾伦曾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在艾伦眼里,伯格曼用特有的方式展现人性内心,充分挖掘了灵魂战场最深刻的东西。 “戏剧是妻子,电影是艳遇” “他绝对是瑞典文化的重要标志,但又是大多数人无法靠近的电影大师。”沪上知名艺术电影影评人孙孟晋说。 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曾举办过一次瑞典影展,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孙孟晋也是这次影展的忠实观众。“近20部参展影片,有三分之二居然是伯格曼的作品,对于瑞典人来说,他是无法取代的国宝。” 在孙孟晋看来,伯格曼的一生都在矛盾中生活。幼年时由于母亲曾经的不辞而别而令他日后内心一直处在不安之中,上学时父亲曾跟他开玩笑,说明天要把他卖给马戏团,容易幻想的伯格曼把这个玩笑当真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这个“秘密”悄悄告诉了自己的同学,没想到因此在整个学校传开,最后老师不得不把家长请到了学校。童年阴影加上出身于牧师家庭的背景,使伯格曼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一直想否定年轻时受到的精神打击,但又一直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于是他始终处在爱与恨、怀疑与信任、梦幻与现实交织混杂的矛盾中。” 孙孟晋表示,伯格曼借电影表达了他自己的态度、对人本质的讨论并时时触及人的灵魂,而情感丰富、富有诗意气质的他往往会在自己的影片中对影像进行近乎极端的处理,如对人物的脸部特写处理就是他的一大特点,在《假面》、《呼喊与细语》等片中他尽情展现了人物神情的细微变化。伯格曼在50年代就达到了他的电影创作高峰,60年代仍在持续,但毕竟大师的作品带有他特有的强烈的文化色彩,和现代观众的欣赏眼光距离很远,“他的时代已经过去,即使是西方观众都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是无法接近他。”孙孟晋以中国的第五第六代导演为例,受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影响的大有人在,但伯格曼几乎没人能模仿得了。而在伯格曼的祖国瑞典,60年代就有一批青年导演想起来反对他在电影界的统治地位,但谁的作品影响都超不过他,最后不得不向他致敬。 大师的个性同样不凡,孙孟晋表示,伯格曼对自己的艺术历程有一句形象的描述———“戏剧是妻子,电影是艳遇”,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曾在戏剧舞台上创造过辉煌的“伯格曼时代”,而到了70年代后期,他又越来越憎恨商业对电影的“败坏”,终于在80年代初宣布息影又回归了戏剧,尽管他在电影界的影响超过了戏剧界,但在他心目中,电影无法取代戏剧的地位,在法罗岛安度晚年时他一直很高兴自己的事业是以戏剧为终点,碰到人们景仰他的电影作品时,他会很不屑地表示:“不要跟我谈电影,我看自己的作品都觉得很可笑!”晚报记者于音 蔡颖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