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 吴琼打造经典黄梅戏专题 >正文

吴琼携《红罗帕》重震黄梅剧坛 让戏曲回归本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8:07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电梯门一开,一个精干利索的女人走了出来,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她温暖的小屋。屋内阳光明媚,一片生机盎然。吴琼笑起来透出不尽的淳朴和毫无心机。

  2003年,吴琼复排上演黄梅戏经典名剧《天仙配》、《女驸马》大获成功,今年又携手黄梅戏著名小生演员张辉与安徽马鞍山黄梅戏剧团联合打造了《红罗帕》。不久前在马鞍山上演时,据说谢幕的热烈场面在当地剧场是从来没有过的。

  谈起在戏曲、电视和流行歌坛的闯荡,吴琼说,如今她对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歌坛中有许多优秀的演员过去也都曾经从事过戏曲工作,戏曲对她、对那些曾经干过戏曲的歌手,帮助都是很大很大的。

  吴琼坦言说,人的成长是有过程的,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经历。而现在静下心来,她想好好做一些优秀的作品,让给予她许多期待的戏迷能够获得一些惊喜。

  难点 《罗帕记》没留下完整资料

  记者(以下简称记):《罗帕记》和《天仙配》、《女驸马》一起被并称为黄梅戏三大看家大戏,可为什么观众对它很陌生呢?

  吴琼(以下简称吴):因为近20年来这个剧目在舞台基本上见不到了。

  记:见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吴:因为没有好演员能挑大梁演这出戏。《罗帕记》是一出对演员唱工要求极高的戏,全剧有400多句唱,唱腔设计既丰富又工整。但这出戏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舞台资料,如果现在再不抓紧时间留下一个相对优秀而又规范的舞台范本的话,若干年后,就是再想排也不知该如何排、该对照什么排了。所以我们这次特地整理、改编出了《红罗帕》。

  收益 《罗帕记》给了我改良的空间

  记:听很多人说,你对《红罗帕》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心血。《红罗帕》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如此感动你?你选择它的初衷又是什么?

  吴:记得我复排上演《天仙配》、《女驸马》时,很多专家和观众都对我说,吴琼,你的冯素珍、七仙女是好,可我们更想听你唱新的东西,唱别人唱不了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构想排演新剧目了。

  《红罗帕》是以《罗帕记》为蓝本的,选择它,是因为这出戏是传统黄梅戏的经典之作,它本身就能为演员提供很多养分。它在剧本的文学性、唱腔设计的完整性、人物性格的层次性等等方面,都让我感觉到它的魅力无穷。整理重排这出戏,不但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还能给这出尘封已久的剧目带来新的生命力。我的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多老艺术家的支持,他们纷纷为我出谋划策。这让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应该走下去。更重要的是,《罗帕记》给了我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的空间,让我的心血有了倾注的地方,从而造就出一部不失传统、又有新意的《红罗帕》。

  升华 没有能力完成颠覆性的改革

  记:你很着重地提到了“改良”一词,它与戏曲界现在流行的“改革”有什么区别?

  吴: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只能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所谓改革,是一种破而立,势必涉及戏曲的内核。而黄梅戏艺术在严凤英大师手里已完成基本元素的构筑,无论剧种特点、表演风格、唱腔曲调都有了规范,我始终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种颠覆。我能做也应该能够做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长处,在某些地方做一些尝试性的改良。这就好比现在的唐装,主题风格还是传统的,在袖口、衣襟上却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但它一看还是原汁原味的唐装。

  借鉴了歌剧的演唱方式

  记:你能不能具体谈一谈对哪些地方进行了改良?

  吴: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好比我们增加的几段唱腔,是根据我的演唱特点设计的,借鉴了一些歌剧的东西,在高音的爆发力和张力上有所突破,增加了黄梅戏的韧性,而且更能调动观众的激情。然而,这些新加的唱腔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和原有唱腔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又如,在主题的升华上,我们突出了对人性弱点的勾勒和批判,应该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再现经典并适度改良”的方式,将《红罗帕》演绎成老观众迷恋而新观众又津津乐道的好戏。

  回归 就是要回归“角的艺术”

  记:你们这次排演《红罗帕》,采用的是一种最原生态的市场运作模式:以角托市。这和目前戏曲界流行的以大制作招徕观众大相径庭,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是对自己的号召力非常有信心吗?

  吴:(沉默片刻)中国古典戏曲就是以“角”为中心的艺术,都是靠“角”来争夺市场的。我们这次要做的,就是让戏曲回归本位,回归到“角的艺术”。我和张辉是黄梅戏目前唱得比较好的演员,听我们的演唱,观众是一种享受,能获得感观上的最大满足,这种享受和满足别处是无法获得的。我相信,这些足以吸引他们买票走进剧场。从另一个角度讲,观众是自己买票来看的,他们就会格外认真、格外投入地看戏,对演员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演员既是一种刺激也是一种鞭策,让演员自觉地萌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渴望,实现艺术上的不断突破。

  记:你会拿这出戏争夺梅花奖或参加什么艺术节吗?

  吴:梅花奖也许不会,因为我觉得有很多的手续,会非常麻烦。其实只要观众认可我,我就非常知足了。但是艺术节和戏剧节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是很希望能去参加的,毕竟可以通过那样的平台,听听大家的意见。

  各地戏迷追到安徽看首演

  记:你以前说过,黄梅戏观众的专一度不如普及度高。为什么这么说?

  吴:你看,全国各地除了喜欢京剧的观众肯定是占首位的,黄梅戏大概就是第二位的了,谁都会唱几句。但是黄梅戏的观众就没有像越剧铁杆戏迷那样特别痴情于这个剧种。

  记: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吴:我觉得是因为黄梅戏的名角太少了。不过这次《红罗帕》在安徽首演时,从南京去了30多位戏迷,当时把我感动得都哭了。后来我才知道,还有扬州的、上海的、杭州的和山东好几个地方的戏迷也去了。

  记:你是怎么知道那30多位戏迷是从南京来的?

  吴:我在排练场排戏的时候,一位大学生过来跟我告别,说她要回南京了。我一问,才知道她是从南京赶过来的。可隔了两天,我又看到她了,这回她是跟着自发组织起来的30多位戏迷一起来的。

  江湖 电视片《戏缘》给了我教训

  记:很多人提到吴琼的时候,首先联想到的是黄梅歌后吴琼而不是著名歌手吴琼,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觉?

  吴:说实话,有点尴尬。一方面,我觉得很安慰。我离开黄梅戏舞台十几年了,大家还记得我,我在戏迷心目中还保留着一席之地。对此,我真的感到很欣慰。另一方面,我有点无奈。不是我不努力,作为歌手成功与否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我不要求我的戏迷喜欢我的歌,因为我有那么多好听的黄梅戏唱段可以让他们喜欢。反之在歌坛上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是跳出戏曲圈看戏曲让我有了更大的收获。

  记:有什么样的收获?

  吴:1999年,我倾尽所有精力,历时4年创意拍摄了百集黄梅戏电视片《戏缘》,但是由于戏曲市场不太好,400万的投资血本无归,我想这也是自己最成功也是最失败的经历。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以后,我现在做事情不再那么感情用事。比如当时做完以后,我去各家电视台去推销时,才知道戏曲根本没有这样的市场。如果我先期做了市场调查,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我在用歌曲表现黄梅戏

  记:对你自己转型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感觉?

  吴:不痛苦也不轻松,主要是戏迷不大接受我弃戏唱歌。唱戏或唱歌对我而言只是我从事的艺术形式改变了一下而已,我的艺术状态并没有变。做歌手以来,我一直没有与黄梅戏脱节。在我看来,表现黄梅戏不一定非得唱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借用。我的《仙女》就是在流行的R&B曲风包裹下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它不是黄梅戏,但是,所有听过的人,无论年轻人还是戏迷,一定会把《仙女》和黄梅戏联系起来,这就够了。所以,推广中国的

传统文化是可以有多种渠道的。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并喜欢带有中国特点的文化艺术。当然,这种改革是在理解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并且不伤害戏迷感情的前提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黄梅戏。北京娱乐信报记者唐雪薇/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0篇。


评论明星模仿秀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