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
《象人》获得了第53届奥斯卡奖8项提名
大卫-林奇(David Lynch)是当代美国电影界的一个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漫画家、作曲家和书画刻印艺术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银幕上无情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黑暗和极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同时代的电影制作者相比,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从《蓝丝绒》(“Blue Velvet”)的诡谲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的极端暴力,从《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的混乱到《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的梦魇,大卫-林奇成为了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憾。“我的电影是有关困惑、黑暗的。你可以说它是真实的,也可以说它是虚无的。它不是一个梦,但也不是现实”。独特的林奇,因此人们为他专门发明了“林奇主义”(Lynchian)一词。
1946年1月20日,大卫-林奇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米苏拉(Missoula),他的父亲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研究专家。由于家庭的不断搬迁,他从小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几个州长大。最终成为鹰级童子军(Eagle Scout)中的一员,并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客串过领座员。儿时的林奇志向是做一个书画刻印艺术家,1963年进入了华盛顿特区的科科伦艺术学院(Corcoran School of Art),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并曾赴欧洲进行短期的留学。1966年初,他回到了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读,并开始尝试制作影片。
林奇在费城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了市民生活中的阴暗面,所遇见的暴力和腐败对他日后的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他学生时期的第一部实验影片----1967年的《六个苍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开始,他就致力于表现日常生活中人性贪婪的一面。1968年,他制作的一部16MM彩色短片《字母》(“The Alphabet”)曾获得美国电影协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的奖学金。但是他不久就离开了电影界,继续专注于他的美术学业,直到1970年他才推出了另一部短片《祖母》(“The Grandmother”)。这一年林奇进入美国电影学会研读电影研究,为他的电影理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77年,林奇根据自己动荡的生活以及费城贫民区生活给他的启发,创作了历时5年的荒诞恐怖片《橡皮头》(“Eraserhead”)。在这部影片中,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了他对社会黑暗面的恐惧和焦虑。一开始影片被打入冷宫,由于著名制作人本-巴伦诺兹(Ben Barenholtz)的努力终于得以上映,并一炮走红,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肯定,将他推上了超现实影片制作的最前沿。拍摄这部影片时,他得到了儿时的伙伴、著名的制作设计杰克-菲斯克(Jack Fisk,女明星西塞-斯贝西克的丈夫)的资助。这部影片确立了林奇独特的世界观,并组合了随后几年中演绎他作品的主要演员和技术人员,包括摄影师弗雷德里克-埃尔姆斯(Frederick Elmes)、音响设计艾伦-斯普奈特(Alan Splet)和演员杰克-南斯(Jack Nance)。
《橡皮头》的成功,使林奇引起了著名导演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的注意。1980年,他邀请林奇执导了剧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这是林奇创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讲述的是19世纪英国社会一个被扭曲的头部畸型“象人”约翰-梅里克(John Merrick)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分体现出了林奇敏锐的观察力,演绎流畅感人。这部影片除获得良好票房成绩外,还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1981年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及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8项提名,林奇也第一次受到学院肯定,获得最佳导演的提名。此片标志着林奇获得了好莱坞主流的认可。
1984年,林奇为迪诺-德-劳伦提斯(Dino De Laurentiis)执导了动作科幻片《沙丘》(“Dune”),此片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系列科幻小说。应该说这部影片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场景安排,都很好地体现了原著风格,但是由于缺乏新意,可惜票房成绩不佳。1986年,林奇执导了已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悬念片《蓝丝绒》。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小镇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林奇在片中,运用诡谲的手法,反映出了美国社会最阴暗的一面。这部影片虽不能算是经典之作,但也是他继《橡皮头》后编导创作的又一代表作。此片获得了当年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并再一次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被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导演”之一。
在他事业的顶峰,林奇放弃了大银幕影片,致力于开拓其它流派。1990年,他与长期的合作伙伴----作曲家安杰洛-巴达尔蒙提(Angelo Badalmenti)一起推出了音乐电视片《心碎的梦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同年,他又拍摄了他票房成绩最成功的ABC电视连续剧《双峰》(“Twin Peaks”)。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肥皂剧,情节主线是“谁杀死了劳拉-帕尔默(Laura Palmer)”,这个迷将影片造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林奇也突然之间成为比片中任何演员都出名的电视制片。这部与《希尔街的布鲁斯》(“Hill Street Blues”)制作马克-弗罗斯特(Mark Frost)合作推出的电视剧,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1990年,林奇推出了他的第5部主打影片----公路爱情片《我心狂野》,由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主演。讲述的是一对相爱的男女,冲破阻力和阴谋,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片中林奇运用超现实的血腥暴力场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状态,充满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诡异色彩浓重,但也不时流露出一种浪漫激情,是一种极其另类的爱的执着。此片获得了1990年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林奇也成为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但媒体能迅速捧红林奇,也可以很快地抛弃他。超现实的后现代影片《我心狂野》在美国评论界是毁誉参半,连带着《双峰》也遭到冷落,被安排到周六晚上非黄金时段播出,并最终于1991年初让位给其他节目。林奇创作的另二部电视系列剧:文献纪录片《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和系列幽默剧《在空中》(“On the Air”)也早早夭折。
1992年,林奇推出了惊悚悬念片《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此片是电视版《双峰》的前篇,这部延伸出来的影片重点是补充交代劳拉被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谁是真正的凶手。全片的视觉设计十分突出,具有迷幻一般的色彩和诡异风格。但这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却饱受评论界的摧残。林奇毫不甘心,又开始策划他的下一部影片。接下来的几年,他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除了1994年的一部相片画集以外,有五年的光景,人们听不到也看不到有关他的消息。
终于,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测的悬念惊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重返影坛。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爵士乐手与妻子不断收到记录他们房中秘事的录像带,而产生的狂乱、支离的想法。由比尔-普尔曼(Bill Pullman)和尼古拉斯-凯奇的妻子帕特里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主演,这是一部实验性、梦魇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诡异、混乱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异、最不明就里的影片。片中对性赤裸裸的描写曾一度引起争议,影评界对这部影片的反应是也各有说法。但由于影片大碟《迷失的高速公路》,林奇还是上了《滚石》杂志的封面。
1999年,林奇一改他以往所熟悉的诡异题材,执导了公路剧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这部影片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73岁的阿尔文-斯特雷特(Alvin Straight,理查德-法恩斯沃思饰,Richard Farnsworth)开着除草机,前往3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看他兄弟的故事。影片中少有林奇那标志性的黑色、扭曲潜台词,是林奇自《象人》以来最温馨、最质朴、最有人情味的作品。影片风格沉稳细腻,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以一个单纯而充满爱的小故事进入了美国乡村的岁月之旅。此片打动了众多影评家和观众的心,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不止一个人评论道:大卫-林奇又回来了。
2001年,林奇又回归到擅长的黑色诡异风格上来,编剧执导了以好莱坞为场景的悬念剧情片《穆赫兰道》。象《双峰》一样,这部影片本来是为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作为系列剧创作的。然而,与林奇当初进入电视界不一样的是,在片子亮相前就被“枪毙”了。虽然林奇对这部2小时的片子补了又补,试图配得上电视观众的胃口,但仍然没有获得通过。失望之余,他转而前往欧洲市场寻求支持,希望能将他的这部片子改编成一部电影,最终得到了法国制片皮埃尔-埃德尔曼(Pierre Edelman)的支持。林奇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秘密和好莱坞之梦的故事”。影片随着一名黑发女子遇上车祸丧失了记忆而展开,她遇上了前来好莱坞寻梦的女孩贝蒂(Betty),两人一起寻找黑发女子的身世秘密。神秘人物、怪异场景、离奇故事和梦魇气氛,组成了林奇心中的好莱坞世界。此片在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上一经亮相,即得到一致赞赏,并授予了大卫-林奇最佳导演奖。接着林奇又凭借此片先后斩获了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还被法国《电影手册》编辑与读者分别评选为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并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作为战后出生的一代,大卫-林奇悠闲前卫。1967年,21岁出头的他就结婚成家,妻子佩吉-林奇(Peggy Lynch)于1974年去世。两人的女儿珍妮弗-钱伯斯-林奇(Jennifer Chambers Lynch)长大后继承了父业,1993年曾执导过惊悚恐怖片《盒装美人》(“Boxing Helena”),执导手法大有其父的风范。1977年,林奇与第二位妻子玛丽-菲斯克(Mary Fisk)结婚,并生有二个儿子。有意思的是,画家出身的林奇曾对记者表示:“我对Flash动画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亲自导演和制作一部Flash卡通片”。超现实主义大师与Flash动画相结合,会出现什么视觉效果?
获奖纪录;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1990年因《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87年因《蓝丝绒》获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因《蓝丝绒》获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
1981年因《象人》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获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主要作品:
2001年《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离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双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梦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蓝丝绒》(“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国)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头》(“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个苍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