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风波:低估观众鉴赏的自我净化能力

2015年07月21日10:38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贾玲已就小品做出道歉 贾玲已就小品做出道歉

  日前,知名喜剧演员贾玲[微博]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中恶搞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花木兰被演绎成胖子吃鸡腿、花痴测胸肌、智斗老父亲、胆小上战场、歪打正着打胜仗的形象,遭到网友批评和炮轰。在新媒体展示各方观点的氛围里,听到批判和吐槽之声本就是正常现象。如同批判抗日神剧的不正常、玩原著玩到令原著党无法剧透一样令人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可以认为是节目方的宣传需要,正反观点的交锋更能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但是,批判事件的发展的画风陡然一变,成为了上升到道德批判与逆施传统文化的范畴。作为普通观众,不得不说,这个帽子确实扣得有点大。

  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要求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栏目组以及主创人员向社会公开道歉。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则在公开信里说:“《欢乐喜剧人》栏目如此恶搞,是误导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对于后世子孙。”河南省商丘市的郭姓文史专家说:“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这种拍案而起、言辞顿挫、义愤填膺的通报,已然上升到了愧对子孙后代的高度,将贾玲绑架到了与传统文化对立的宣判台上。诚然,贾玲小品中对花木兰形象确实颠覆了三观,而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主观上对主角的批判过于尖刻,而忽视了普通观众们在文艺鉴赏中的自我净化能力。

  对传统经典文化形象进行再创作的例子层出不穷。《大话西游》系列恶搞了,赋予了孙悟空这个斗战胜佛恋爱的桥段;《唐伯虎点秋香》恶搞了,将唐伯虎和秋香完全塑造成为了市井小民,外加无厘头的与现实脱节的“特效”;《青蛇》也进行了再创作,将观众心目中天真善良只知道追随姐姐的小青,赋予了崇尚法海和与其情色之好的欲念;就连电影版的《赵氏孤儿》也将民族大义的换子悲剧变成了一场误会……但是,至今在人们心中孙悟空依旧是斗战胜佛,唐伯虎和秋香依旧是才子佳人。《西游记》的原著作者不会跟你争论版权,青蛇本就是妖,没有文化代号,恶搞了也就恶搞了。《赵氏孤儿》故事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改编而改变观众对赵氏孤儿本身故事的质疑。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微博],他一贯主张是不能恶搞经典,在国内外各地参与活动时,时刻不忘记“倡导西游文化,西游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对经典捍卫的升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财富,也是对花木兰传统形象的经典浓缩。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忽视了观众的自我选择和艺术鉴赏的自我净化能力。观众不会因为一个几分钟小品而让花木兰形象跌至谷底,甚至跌至道德败坏的深渊。至于“误导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对于后世子孙”的言辞,更是过重,除非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相信这样一个几分钟的小品会源远流长,盖住传统文化的光芒,那才是贻笑大方了。

  对贾玲木兰小品的批判留在“反三俗”的界面上还是合理的,小品中花木兰对男性肉体的花痴欲望展露无遗,以“抖奶”的方式作为特技展现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也将笑点彻底拉低。“致敬经典”和“恶搞经典”的确是天上与地下的距离:一种是仰视型创作,一种是俯视型创作。木兰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这部小品贻害子孙的量刑过重。专栏作家刀尔登曾在《唧唧复唧唧》一文中,就不同时代人们矮化花木兰这一形象时说:“恶心的是大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龌龊的人,会发生龌龊的想象,恶俗的人,要牵天下同归于恶俗。”这话用在今天批判贾玲小品的事件中也是同样有道理。学者们也应该相信公众对艺术鉴赏的自我净化能力,相信无厘头的恶搞不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如果这点自信都没有,如何来捍卫传统文化呢?(小城小七)

文章关键词: 花木兰贾玲欢乐喜剧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