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云:原本是较为小众的工业科技类纪录片,却能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我认为原因在于,纪录片从诸多方面做到了异于常人的创新。
作者:汪天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原上影集团副总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CCTV-9首播的大型《超级装备》第二季,播出后反响强烈,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纪录片。原本是较为小众的工业科技类纪录片,为何却能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我认为原因在于,纪录片从诸多方面做到了异于常人的创新。
[从“无机”到“有机”]
装备、仪器、材料,是冰冷的,坚硬的,巨硕庞大的。但《超级装备》第二季把它们变成有亲和力的、热切的,甚至是柔情的。把无机的东西转化为有机的事物,是第二季重要的创新手段之一。
比如,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履带式起重装备——四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臂架长216米,最大起重能力3600吨,相当于可一次将60节高铁车厢起吊到70层楼的高度。
光是展现“超级金刚”的伟岸雄姿,就足已“吸睛”,但纪录片却并不满足。它还铺设了一条副线,刻画了“擎天巨臂”是如何被无数个平凡渺小的焊工一寸一寸焊接成72个钢铁节段,再组接成庞然大物的艰辛过程。
通过把人“嵌入”到工业制造环节中,使坚硬冰冷的钢铁变得柔软,散发着温暖。
再比如,世界首台两米PET-CT“探索者”,它能以世界上最长的2米扫描范围、最短的30秒扫描时间、最少的仅为传统设备1/40的放射性药物剂量,一次完成对人体的全身扫描。
纪录片在展示其“超强功能”的同时,把镜头转向“神秘的晶体工厂”,揭秘了“种晶工人”如何在长晶炉内种出饱满的晶体圆柱,“研磨工人”如何用细密如发丝的金刚石线切割出毫米级厚的晶体阵列,“安装技师”又如何把56万根晶莹剔透的晶体环绕600多圈。
正是坚毅的平凡建造者,把“无机”的装备,变成了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有机物质”。
事实上,片中无论是中国在役最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叁号”的精准插桩,还是全球首台十万吨级海上能源生产平台“深海一号”庞大的“海底采油树”,抑或是ET120智能救援机器人在灾难现场的灵动身影,每个超级装备最终都归结到一群人、一代人,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而到了片尾“彩蛋”里,这种转化又催生出“量变”到“质变”的终极转化。当“深海一号”的建造者说,“我不是一个大孝子!”当“振华30号”的船长说,“长时间漂在海上,回家孩子都不认识我了。”当“鲲龙AG600”的总设计师说,“我围着飞机是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要远离家门……”这一刻,观众的共情也达到巅峰,很多人被感动,被感染,甚至落泪了。
[“三角”蒙太奇]
“三角”蒙太奇,是《超级装备》第二季极为显著的叙事创新。
“蒙太奇”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理论,包含“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通常是指镜头的剪辑方式。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和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组合,而是形成了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
《超级装备》第二季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可谓深得三昧。比如每集当中,将发生在三个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下的三个不同故事进行平行剪辑,就是典型的“平行蒙太奇”。
再比如第一集《蓄势赋能》,在“深海一号”上,一边是脐带缆提拉作业出现不明故障,一边是储油仓安全检查紧张展开,把同一时间下不同的两个场景剪辑在一起,以完成同一个主题,这就是“交叉蒙太奇”。
还比如,片中的一些闪回段落,以快速剪辑将一些特定镜头重复使用,就是典型的“重复蒙太奇”。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复述方式,让关键镜头重复出现,以加强纪录片的节奏和悬念感。
但是,《超级装备》第二季对“蒙太奇”的运用,还远不止于此。因其表现内容的需要,它所独创的“三角蒙太奇”,已经超出剪辑技法的范畴,而涵盖到了叙事层面。
仍以第一集《蓄势赋能》为例,除了三个不同装备和三个不同场景之外,还有大坝浇筑、风电安装、脐带缆提拉三条不同的主线,再加上研发困境、功能解析、制造难题这三条不同的副线,从而形成了三角结构重叠的复杂的“三角蒙太奇”叙事。
不过,叙事手法的创新,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让观众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得到更多信息流的“滋养”。平均每五分钟切换一个新场景,输入一段新信息,不仅由于“话分几头”而增加了悬念,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使得观众对纪录片的观赏变得更加“值当”。毕竟,观众的时间是宝贵的。
[科学精神的放飞]
《超级装备》第二季,通篇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从古代四大发明开始,中国人其实不缺科学技术,缺的恰恰是内敛的、睿智的、理性的科学精神。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超级装备》第二季作出了很好的努力。
比如,体量相当于三个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为了解决“坝体开裂”这一世界难题,建设者钻研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采用“低温水泥”并全程“智能温控”浇筑过程。正是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中国人才完成了白鹤滩大坝浇筑这一壮举。
还有,在中国首艘五百米载人饱和潜水支持母船“深达号”上,胡建潜水团队面临了一场极限科学实验。他们被密闭在容积不足43立方米的“胶囊仓”内,身体要承受超过地面50倍的大气压强,相当于血肉之躯要承受850吨的外在压力,并持续整整33个昼夜。而实验一旦获得成功,意味着中国人将有能力在远离大陆支持和恶劣的海况下,实施深水抢险救捞任务。
为此,一整套科学缜密的增减压方案被研制成功。方案不仅要确保潜水员在潜入黑暗深渊、承受可怕高压时,依然安然无恙,还要源源不断地给予他们安全感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就像母亲通过脐带温柔地维系婴儿的生命。而完成这个超乎想象的天使任务的,正是科学精神的引领。
无论是白鹤滩大坝的低温水泥浇筑,还是“深达号”的极限科学实验;无论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高效智能的运行,还是四千吨履带式起重机的噪声试验,纪录片不仅弘扬了科学精神,同时也升华了哲理:只有科学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
《超级装备》第二季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涉及物理、机械、生化、医学等多个学科,有的是交叉学科,有的是前沿科学,它不仅考验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融会贯通能力,更是中国科学精神的放飞,在祖国山河上的壮丽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