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驻港部队进驻风姿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国庆前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激起了媒体和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值中央台再次滚动重播、各地方台也将先后播出之际,10月25日上午,剧组主要成员王学圻、李若彤,导演等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首都大学生观众举行了座谈。
莘莘学子们是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校园既是他们做梦,也是他们把梦想化为
现实的人生枢纽站;这是《归》剧和这一特殊观众群体的最重要的“结合部”,也是座谈会最突出的主题。
作为“新式精英”的典范形象,《归》剧主人公、“军中俊少”时涛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他敢于做梦而又勇于、善于实践梦想的创造性品质,他在智慧的历练中成长并步向成熟的内在过程,在大学生观众中激起了广泛的共鸣。
绝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这一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通常所谓“军旅题材”的范围。围绕这一形象的塑造所调动的各种元素,所集合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矛盾冲突,不仅凝聚、折射着我军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凝聚、折射着民族、国家、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这一形象不仅是我军未来的表征,同时也是民族、国家、文化的未来表征。与会者对贯穿全剧的“激励心理机制”予以了高度评价。作为全剧的灵魂,它所赋予该剧的强大的穿透力和发散力,使一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的战争同时成为民族和时代心声的表达,通过梦和梦的实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成长,把历史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展现了一个新的文明前景。与会者还结合该剧的“问题意识”和艺术特色,讨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的整合,对话和沟通在新文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电视剧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据历史的想象力参与现实,尤其是参与当代人灵魂的塑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