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2020年02月17日 09:57 澎湃新闻

《想见你》是2020年第一部大热的剧集,它的流行不仅体现在数据上的好看,也在于它激起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讨论。

《想见你》海报《想见你》海报

  《想见你》是2020年第一部大热的剧集,它的流行不仅体现在数据上的好看,也在于它激起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讨论,关于爱情、记忆、身份认同,对它的褒奖已经不需赘述。

  简而言之,《想见你》是一部采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探讨青少年身份认同的作品。所谓莫比乌斯环结构,就是说叙事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重点,人物在不同时空里流动,因为某些原因而重复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想见你》中,即黄雨萱、李子维、莫俊杰、陈韵如、王诠胜这五个角色,他们虽然分属不同时空,但彼此故事交织,因为某些原因而陷入了一种命运的轮回。

  《想见你》的时空叙事不是单一时空或者双时空,而是三重时空&双莫比乌斯环的结构,李子维、黄雨萱、莫俊杰、陈韵如是这个结构里最重要的四个人,这部剧探讨的不只是爱情,它还包括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问题,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流行的载体,否则,莫俊杰这个角色会是鸡肋,但深入去看,莫俊杰这个角色非常重要,李子维对莫俊杰的友情,莫为了所爱之人做出的牺牲,也是触发莫比乌斯环循环流动的原因之一。因此,剧中讨论的爱不只是肌肤之爱,而是人与人深层次的羁绊——为了这羁绊、这个想见你的信念,可以牺牲自我的信念,触发了莫比乌斯环的按钮,于是时空交错,故事重复上演,可剧中人不知,结束闭环的关键,不是想见你,而是忘了你,也即残酷的是——要拯救所爱之人,你要从他的生命中撤出。这才是《想见你》的残酷之处,也是人生选择的两难。

  然而,《想见你》虽然立意不凡,在叙事结构上也下足了功夫,但在故事完成度和人物塑造上仍有一些缺憾,这个缺憾的典型体现即是陈韵如这个角色。在故事中,陈韵如是一个有原生家庭创伤(母亲重男轻女)、从小内向孤僻的女生。她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排挤,回到家里,尽管她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仍然被母亲视作比弟弟低一等的存在。在不被看重的氛围下,陈韵如渐渐养成自卑讨好型人格,当同学李子维和莫俊杰关心她,她会把对方视作很重要的朋友,对李子维,她更引以为内心挚爱,但她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爱,而是扮演黄雨萱,期盼博得李子维的喜欢,反而适得其反做出了一些伤害李子维感情的事情。

  陈韵如在剧中是点题的角色之一,对她的塑造,暗含了编剧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探讨。在接受传媒采访时,《想见你》的编剧林欣慧曾说:“其实我们写的三个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自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懦弱的陈韵如,从来不是讨喜的角色。但她不是工具人,更不是灵魂穿越的容器,与受瞩目的主角一样,她也是被困在莫比乌斯圆环中的受害者。”(《<想见你>|困在莫比乌斯圆环的自我认同》)

  呈现在陈韵如身上的特质,是一个怕字。她怕自己不被喜欢,怕自己永远是一个不讨喜的小角色。这样的情感凝结在该剧为陈韵如定制的歌曲《逃》里,歌词写道:“我怕/我怕没有资格/我怕没有选择/我怕我不值得/最怕/怕谁又离开/离开不再回来。”在剧中,李子维说他不久后要出国时,陈韵如怅然若失,因为她怕自己终于遇见喜欢的人,又离开。同样,她之所以假装是黄雨萱,一言一行模仿黄雨萱来和李子维相处,是因为她内心对自己不自信,她觉得李子维不会喜欢真正的她,而是喜欢黄雨萱。

  陈韵如这一角色本可以有丰富的层次,引导观众理解内向、孤僻的群体,但在舆论中,出现的却是对陈韵如的大肆谩骂,以及观众对李子维、黄雨萱的一致赞美。随着剧情的深入,陈韵如成为一个不讨喜甚至招人恨的角色,社交网络上不乏“陈韵如怎么不快点去死”、“陈韵如烦不烦”这样的留言,以至于理解的情感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对爱情神话的歌颂、对孤独患者的讨伐。然而蓦然回首,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是李子维和黄雨萱,有多少人又是陈韵如和王诠胜呢?当人们纷纷为李子维和黄雨萱的故事喝彩,他们实际上只是爱情神话的载体,为了满足观众期待而造出的罗曼蒂克美梦,而回到现实,仍有许许多多人是不讨喜的陈韵如,是游走在城市边缘受伤的刺猬。

  与陈韵如存在共性的是剧中着墨不多的王诠胜。在未删减剧集中,王诠胜是一个孤独、不讨喜的男生,因为性取向的不同,他遭遇同班同学的辱骂、殴打。在学校,王诠胜喜欢一个男孩阿哲,他表白了,但是阿哲拒绝了他,并觉得同性恋恶心,不久后,王诠胜跳海自杀。死前他说:“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不管我喜欢谁,都不再奇怪。”

  《想见你》的编剧本意是通过陈韵如和王诠胜引导观众思考身份认同问题,增加人与人的理解和包容。可惜,或许是出于推动戏剧冲突、制造矛盾点的缘故,陈韵如在剧集后半段成为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不好的地方被放大,人性中的优点却被隐藏,观众不喜欢她,是因为剧中大量呈现了她自私的一面,让观众看到她对母亲、莫俊杰是如何地不体谅,仿佛她成了一个“作女”,一个拖累别人的自私鬼。

  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所表现的层次应当是丰富的,他的行事逻辑是复杂、不能被单一线索所解释的,也就是说,他固然受到原生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本不该是单一的正向或反向,人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经济贫穷、重男轻女的家庭,也不乏开朗活泼、努力自强的儿女,而一个养尊处优的富贵门庭,也不乏内向自闭的孤独患者。但在《想见你》中,复杂的因素被简化为原生家庭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导致了陈韵如这一角色塑造的扁平、符号化,一个本可以被理解的人物,成为被唾骂的棋子,这是该剧遗憾的地方。

  与此同时,王诠胜这一角色也因为删减等原因,在腾讯播出版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以至于当观众津津乐道李子维、黄雨萱的爱情故事,王诠胜近乎被遗忘,他最初为何而死也不再被追究。性别认同、性向多元本是亟待讨论的议题,借助《想见你》刮起的东风,传媒大可以借王诠胜为引子,探讨现实中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边缘性别群像,但因为王诠胜角色内容被削弱,这扇讨论的大门也就没有开启。

  而该剧塑造相对丰富且契合身份认同议题的角色,是剧中男二号莫俊杰。戴着助听器的他,从小因耳朵问题被冷嘲热讽,李子维友谊的温暖,让他在黑暗中看见光亮。莫俊杰和李子维友情的故事,成为剧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他们不像符号,而像是我们在学生时代会遇到的真切人物。

  喜欢同性的王诠胜、戴着助听器的莫俊杰、自卑讨好型人格的陈韵如,他们各自特别,又同样分享着千禧一代的孤寂。陈韵如在日记里的自我表白、在雨夜的独自奔跑,还有王诠胜给喜欢的人送出的早餐,都是他们自我求救的信号,也是卑微者渴求认同的隐秘写照。面对这些求救,局外人所要做的不是嘲笑、辱骂,而是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共情。

  毕竟,当我们身处热闹、格格不入时,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想见你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