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顺势走红:呈现真实复杂的医者仁心

《中国医生》顺势走红:呈现真实复杂的医者仁心
2020年02月18日 11:04 齐鲁晚报

摄制组兵分多路,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用镜头拍下了医护群体的真实日常,给观众呈现了医护群体的职业操守与人性良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前赴后继奔赴湖北的医生受到关注,他们不仅治愈疾病,也给人心最大的治愈力量。

  这种情况下,最近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而然得到关注。摄制组兵分多路,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用镜头拍下了医护群体的真实日常,给观众呈现了医护群体的职业操守与人性良知。

  刀出鞘、弓上弦

  拼着命与死亡赛跑

  《中国医生》拍摄了很多急诊、重症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虽然普通人都知道医生抢救病人必是争分夺秒,与死亡赛跑,但看过医生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会发现比想象的还要紧张。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主任,每天面对的都是紧急情况。一位83岁的老太太在家扫地时突然晕倒,家属拨打急救电话,而病人被救护车送到朱良付的病区可能已过去了15至20分钟,此时已万分紧急。病人被送去做脑CT,朱良付一边电话中与接诊医生沟通详细信息,一边疾步奔走进入病房。他说“脑卒中疾病的绿色通道要像军队一样,做到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刀出鞘、弓上弦,整个流程都通畅,才能做到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非常重要,6小时以内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要致残或致死。医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准判断病人的病情。朱良付迅速判断这位老太太是大脑静脉出血,随即展开下一步手术治疗。

  同样,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苗长青每天面临的也都是生死抢救。镜头展现了苗长青和他科室的多位医生紧急抢救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的过程。在紧急病情面前,医生的冷静与理性,让救治、与家属的沟通等都有条不紊。看着画面中多位医生齐上阵,把患者从心跳停止的死亡线上拉回来,相信观者都有内心的震撼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敬。

  一天晚上11点,河南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又接收一名60岁的脑卒中患者,脑部手术结束后,已经夜里12点多。出诊、做手术、查房,再加上各种科研项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是手术台上站十几个小时,是很多医生的工作常态。

  在另一个夜幕降临的晚上,有了短时喘息时间的朱良付骑上自己的小摩托,消失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和大女儿做简单的互动交流,匆匆吃完饭,再逗一下还不会说话的二女儿,他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跑下楼,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四十四岁,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纪录片播出后,朱良付这一番话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也道出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伟大与压力、辛酸。

  可以想象,朱良付医生肯定是自己在心里担忧过、设想过这个问题很多次,才会脱口说出这一段让人心酸疼痛的话。

  常年的关心、守护

  治愈了疾病,更治愈了人心

  纪录片有几集讲的是常年饱受慢性重病折磨的病人,比如长达数十年的糖尿病病人、常年受折磨的尿毒症病人等,这些病人常年住院,经常被抢救。镜头呈现了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的温情与美好。

  比如,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主治医生何强不仅医术好,还想尽办法帮助病人,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病人唯一能献给医生的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一位病人抱着感恩的心为医生写诗,当医生快来查房时,他会梳理一下头发,以示尊重。

  长年累月的相处,病人和医生、护士成了朋友。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肾脏内科护士长田素革与病人一路交谈一路开玩笑的画面,很是治愈人心。这位护士长与很多病人成为朋友,不仅一个月打两次电话询问病情、发微信交流病情、随时到访,还关心病人的心情好坏、心理的健康。“就是想让病人有归属感、安全感,就是想让病人好。”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换药中心副主任护理师阮瑞霞说,看到患者一天比一天健康就会很兴奋,就会肯定自己,而面对重症肿瘤病人就会特别痛苦,压力非常大,但自己却要去安慰病人。

  这让观众看到了医生治愈疾病的成就感、满足感,也看到他们医治病人时的温柔或脆弱。这种真实,只有纪录片才能呈现,只有真正的医生、病人之间才有。

  背负治病救人的使命良知

  也背负着各种复杂性

  苗长青、朱良付等急诊医生们每天面对的是急病,救病人于最危急之中,见惯了生死和现实的各种复杂情况。

  朱良付开口讲的第一个故事,就道出了重症急诊医生每天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波动和压力。一位老先生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救治无效去世,即便朱良付认为老先生慈眉善目,他们的关系很好,即便他为老先生的老伴做着高血压疾病的治疗,逝者的这位老伴依然恶狠狠地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是你把我家老爷子给害死了”。这位老太太还要对朱良付投诉到底。

  疾病无情,患者无常,医生无奈,家属情绪失控……重症急诊医生们一边是高强度的工作,一边则面临手术潜在风险带来的被投诉、被语言暴力的心理压力。

  医生都有着极致的冷静与理性,他们逻辑清晰,判断果断,毫无废话,但观众同样也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理性与冷静之外闪闪发光的良知。

  面对家人突如其来的危急重症,很多病患家属都会茫然无措,甚至对医生做出的紧急手术方案有着本能的抗拒,有的家属说要保守治疗,有的家属说再观察观察,有的家属甚至不在现场……

  尽管救人的时间极其紧迫,尽管死亡就在逼近,医生们凭着良知还是要再努力一下。朱良付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与病人、病人家属交流中,他们能体会到你是真的关心他,还是不关心他。”朱良付总在自问,假如这个病人是医生自己的直系亲属,这个手术你做不做?这样对待病人,这就是医生的良知。

  而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面对的是一张病人没打招呼就消失的空病床……

  尽管之前徐晔努力为患者争取大病救助,有了两万元的手术费用减免,但在皮肤烧伤95%的患者近百万的治疗费面前仍是杯水车薪,因为儿女无法承担几十万的医疗费,而选择了不植皮、推迟手术,最终不跟医生打招呼离开了医院……作为烧伤科医生的徐晔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

  好几个被拍摄医生都说,其实医生是最不希望患者病情加重的人,医生也并不比家属的难过少一些。在很多医生心中做医生就是“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就像徐晔所说,作为医生,他自己明白,你可以做到但没有机会做与是否拼尽全力而不留遗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什么叫好?你把他治愈、出院,但是他浑身是瘢痕,他的生命质量下降,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受到拖累,这是不是一个真的‘好’?很难说。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肯定不希望这个患者走掉,不希望他死去。”在镜头前,徐晔无奈地说,一些病治疗的希望是很大,但结果让人很沮丧,人心是最复杂的,他没有办法给出评价。

  《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让观众走近医生的工作、生活、内心,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崇高坚守和身为普通人真切的悲伤和欢喜。医生群体作为高端人才,被称为“超人”,但同时又被诸多病患所不理解,甚至抱怨和仇恨,而《中国医生》呈现了医生们的温情、无奈和柔软,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他们的苦恼甚至不比病人少。看懂了这部纪录片,或许就对医生这份职业多了一些信任。就像纪录片总导演张建珍所言,“医生的每一个救治都有巨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选择?要做这个选择,信任是非常关键的,不仅仅是对医术的信任,而是医患之间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构建我们整个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

(责编:珞小嬜)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