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第二十二条军规》遇冷 或因讽刺美式价值观

剧版《第二十二条军规》遇冷 或因讽刺美式价值观
2019年05月29日 13:55 新京报

电视剧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结构紧凑、节奏轻快,不时的黑色幽默穿插其中。但是该剧不仅在国内知之甚少,在美国的评价也不高。

剧照 图源:新京报 剧照 图源:新京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很多文艺创作者灵感的源泉,尤其是对于美国,战胜者的心态让他们乐于用各种角度去诠释这一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包括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的《狂怒》和《血战钢锯岭》,体现美军精神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不过这些作品总体上都是对自由、和平和荣誉的追求和坚守,但是总有些人愿意选一个新的角度。

  1961年,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出版,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黑色幽默讽刺文学,该作品出版之后就成为了英文文学里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作为曾经美国陆军航空队(1947年与美国海军航空队合并成立为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一员,他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贪生怕死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手的形象,借此讽刺美军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全颠覆了过去美军的宣传。

  不过海勒这么写也是有道理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有超过7.9万名飞行员阵亡,光第8航空队在欧洲作战和非作战损失飞机就有4145架,有3.6万名机组人员阵亡,而执行高强度轰炸任务的轰炸机部队损失更大,每天都有数十架轰炸机成为德国飞行员的战绩,这也是主角为何如此抗拒执行飞行任务。

  然而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却只在1970年拍过一部电影。由于是在越战期间拍摄,那时候还是作为一部普通反战电影来处理,许多台词照搬原作,也没有翻起什么波澜。2019年hulu终于拍摄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电视剧,由乔治·克鲁尼指导,并且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在越战早已结束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电视剧重新审视一下这部开创了黑色幽默、借二战讽刺越战的作品。

  这次新拍摄的电视剧不长,只有6集,但是将小说的核心——“第二十二条军规悖论”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悖论”是指,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作战,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可是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会回战场。同时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飞行员完成25次飞行任务就能获准回国,但你又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能回国。结果就是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飞行员不得违抗。

  除了男主角约塞连之外,电视剧版用“黑色幽默”和“荒诞喜剧”的手法进行了大量群像刻画,最终呈现出了一幕美国军中众生相的画面。管理混乱、官僚主义、私下经商、体罚士兵、拿士兵的生命当儿戏,这一桩桩一件件都通过约塞连和他的战友们被表现了出来。剧中最讽刺的莫过于一位普通的中士被一位军官误认为是一名少校,因为他的名字就叫作major·major,但是当这个错误被发现的时候,这位军官却决定不修正错误,而是让他升职,于是Major Major·Major(梅杰·梅杰少校)诞生了,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名字,不得不说是对美军内部官僚主义和轻浮草率的巨大讽刺。

  电视剧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说是乔治·克鲁尼在导演之路上的优秀作品,全剧结构紧凑、节奏轻快,不时的黑色幽默穿插其中也制造了不少笑料。但是从5月17日播出到今天已经过去12天了,本剧不仅在国内知之甚少,在美国的评价也不高,IMDB只有7.9分,跟被喷成屎的《权游》第八季差不多,其口碑可见一斑。

  会变成这样,一方面是本剧对于原作的改编幅度过大,实际上对比电视剧版和原作小说就会发现,除了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内核之外,剧情上的改动非常大,比如原作中作为第二主角的随军牧师,电视剧里只是一个背景板。还有原作充满讽刺性的结局,在电视剧中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很难评价这种改编好不好,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观众们对于这种改编并不买账。

  另一方面,由于越战已经结束,对于美军的批判和讽刺越来越少,作为美国的国家象征之一,美军正逐渐回到过去的那个伟光正的形象上。而维护美军的形象,维护美国社会所共识的英雄主义价值观与爱国主义自然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上一部试图挑战这种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后的结局是李安收获了从影以来最差的评价,IMDB6.3分,所有美国主流媒体都在批判他。

  可以想到,在这样一种舆论氛围下,拍出来一部讽刺美军,讽刺美式价值观的作品,无论电视剧本身质量如何,评价都不会高到哪去。

  (文/袁蕾)

(责编:得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