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网记者吴聿立/广州日报梨园戏的手势表演丰富多彩,细腻独特,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网讯 “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广州展演 梨园戏将展示老剧种的新魅力
荣获2003年至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殊荣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国庆期间将在“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广州展演活动中展示古老梨园戏的魅力。该剧既充分挖掘并保持梨园戏抒情、委婉、细腻、缠绵的表演特长,又积极寻找并创造梨园戏幽默、诙谐、机智的打诨技巧,可谓精彩纷呈,幽默无限。近日,《董生与李氏》的
女主角、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就该剧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名词解释: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众多地方戏曲之一,也是我国仅存的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距今已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的诸多文学、演出形态,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在表演上,梨园戏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严格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尤其手势表演,丰富多彩,细腻独特,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梨园戏音乐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堪称绝无仅有。
演员:四代同堂活力绽现
被称为“几乎挑不出毛病”的《董生与李氏》从传统梨园戏中汲取了不少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剧目和剧种的独特魅力,导演卢昂在重排时确定了“重拾古典戏曲之古风遗制”、“彰显梨园古戏之本体特色”的排戏原则,并因此获得成功。
梨园戏在表演上有一套独特的程式,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尤其是手势,丰富细腻,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既看到了梨园戏的程式,又看到了生动丰满、富有个性的形象。在《董生与李氏》中,舞台正中靠前是一个传统的小台,饰以闽南特色的屋檐廊柱,两边靠后是两个垂帘的“过厅”。南音乐起,古香古色的声息气韵绕着观众的发间指缝幽幽地流动。演出时,台上只有8个演员,跑龙套的书童、小鬼就占了5个,而全部的戏集中在一生一旦上。小台把演员优雅精致的指姿手势,细碎飘忽的步态,玉树临风、袅袅婷婷的身段,眉眼间的似怨似嗔,集中放大得毫发纤悉。尤其是“登墙夜窥”、“监守自盗”二出,生旦之间的表演动作,更是婉转呼应,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极尽梨园戏传统表演的独特、丰富、细腻和优美,恍若昆曲《牡丹亭·幽媾》中杜、柳尽善尽美的哀婉与缠绵。
福建泉州梨园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曾静萍是《董生与李氏》中李氏的扮演者,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引人入胜。曾静萍告诉记者:“《董生与李氏》虽然整部戏只有8个角色,但汇集的却是四代梨园演员,这在中国舞台表演上也是难得一见。8人中既有已退休的老演员,也有刚毕业一年的学员。该剧的舞美极具地方特色,突显出一种空灵、飘荡的氛围。这既是对中国戏曲传统的回归,又是在观念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
故事:题材大胆构思新颖
《董生与李氏》的故事取材于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小说《乌鸦》,但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情节发展重新作了安排,把该剧的背景改在了古代。在梨园戏传统结构的框架下,该剧大胆将笔触延伸至敏感的性意识领域,成功地拓展了戏曲的表现领域。
《董生与李氏》讲述的是富户彭员外临终之时,恐其妻李氏移情改嫁,密嘱塾师董四畏暗为“监管”。董四畏因葬母曾向彭借贷,无奈应允。董四畏自此每日窥探李氏行止,不禁被李的才貌打动。一夜,董四畏又遵嘱爬上墙头窥探李氏,见李氏一改平日缟素,在月下窗前低吟浅唱元人小令,且移灯西厢,遂怀疑李有奸情。董四畏逾墙而入,谁料西厢内外只有李氏一人。董慌忙想退出,却遭李氏一阵“有贼心无贼胆”的讥讽笑骂。董四畏突然明白了李氏对自己的一番苦心,二人冲破了封建道德的藩篱。第二天,董四畏又到彭员外的坟前“述职”时,自觉“书生暗室欺心”,在彭员外的鬼魂威逼下跪地受责。彭员外的鬼魂又命董四畏“代行家法”,杀了李氏。董四畏哀求未果,急怒之下严词痛斥了彭员外,彭员外的鬼魂慑于儒生的凛然正气从此再也不敢出现。董四畏与李氏终于结成了夫妻。
对于梨园戏的发展前景,曾静萍显得很有信心。她说:“梨园戏代代相传,社会基础很深,政府也支持。把梨园戏带向国际市场,是我们今后努力要做的。”
编辑:尔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