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陈佳责任编辑 王进
去年8月,沉寂10年的余华拿出了他的新长篇《兄弟》上部,一展读者对这位当代文坛中坚人物的期待。早报记者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悉,《兄弟》下部将于本月下旬正式出版,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兄弟的命运起伏即将揭晓。昨日,早报记者在拿到书稿后,对余华进行了专访。
“一部不能讲梗概的小说”
在《兄弟》下部中,父母相继去世的李光头、宋钢像母亲临终时的叮嘱那样相依为命,却为了美丽女子林红而反目。改革开放后失去了爱情的李光头赢得了财富与地位,与此同时,拥有了林红的宋钢却渐渐落魄不堪,最终以自杀收场。
余华不愿意讲故事梗概,他说这是一部“不能讲梗概的小说”,所有神韵都在一个个情节的衔接处。“上部出版时,下部的基本框架就已经完成,因此写起来非常顺畅,几乎没有遇到叙述上的障碍,写不下去时停个三五天,创作的灵感很快就又恢复了。”他说,从去年11月“闭关”写作起每天创作五六个小时,到2月20日,33万字的下部终于完成。
余华的《兄弟》下部将于本月下旬正式出版,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兄弟的命运起伏即将揭晓。
复调式创作有些难以转换
在《兄弟》上部的创作中,余华强调了一种“正面强攻”的叙事方式,下部中,他则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复调式”创作。以往余华的小说均是从头至尾保持一种语调,“《在细雨中呼喊》是寻找到了一个文本进行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则从一个角度切入,以一种叙述方式贯穿始终;但《兄弟》选择的是正面创作,尤其是下部要写到两个时代的变迁,非常复杂,就必然采取多种语调的复调式创作了。”
余华坦言,复调式创作的确会造成一些困难,收放之间有时难以转换。但近些年他发现,近现代众多文学大师,如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复调式的,也许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成就“大气象”的作品。
不接受批评意见
《兄弟》上部出版后,尽管赢得了市场的巨大反响,但在文学批评界却鲜有叫好之声。最集中的批评意见认为小说情节与生活逻辑相去甚远。对此,余华表示,创作《兄弟》下部时他并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声音的影响,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兄弟》是我最重要的作品,它总长度达到50余万字,是我所有作品中最长的,50余万字不是废话,集中传达出了我想表达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