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傅聪: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18:36  深圳晚报
大师傅聪(刘恋 摄) 大师傅聪(刘恋 摄)

  辜晓进 整理

  昨天下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钢琴演奏大师傅聪,做客南山保利艺术讲堂,与深圳的乐迷、媒体记者及钢琴师生约120人对话交流。据悉,这是傅聪近10年来在国内首次与众多乐迷近距离交流。笔者与深圳电台“飞扬971”节目主持人丁翼,有幸获邀代表乐迷与大师对话。

  78岁的傅聪大师精神矍铄,兴致颇高,谈及对音乐的感悟和将于4月1日在保利艺术剧院上演的曲目,直抒胸臆,见解独特。他在谈话中体现的对大师作品的敬畏和对每场演出追求完美的负责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听众。

  “斯卡拉蒂,我喜欢得不得了”

  谈及这次曲目,他说,去年11月在深圳音乐厅演奏过,但那次他不太满意,这次希望能给听众更好的享受。他说:“斯卡拉蒂我一直很喜欢,虽然以前录过一套32首,但很多年没碰了,最近才又拿起来,而且喜欢得不得了。这次弹六首,下次可能会弹20首。”在回答如何从斯卡拉蒂500多首奏鸣曲中选择时,他表示,“我选择的标准与一般人不同。我从他的特殊的和声、性格等方面去选择。这六首都是其他人很少选的。例如,第二组第二首,那个和声你想像不出来是18世纪的作品,有点现代味道。第五首有点悲剧性,而第六首就像斗牛士那样充满激情。我选曲目,就是想把作曲家的特殊世界呈现给大家。”

  “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才是最好的”

  大师这10多年的音乐会,几乎不碰贝多芬的奏鸣曲。但这次他将贝多芬的《第十五奏鸣曲》(田园)作为上半场的重头戏。他说:“我觉得贝多芬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一个作曲家。我想他对很多人都是很难的,就看你怎么去看待。基本上说,贝多芬的钢琴曲,就像一个交响曲,很复杂的。我喜欢贝多芬的交响曲《田园》,喜欢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还喜欢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总之我喜欢诗意的贝多芬作品,而不一定是他那些慷慨激昂的作品。贝多芬非常喜欢自然,这个奏鸣曲与田园交响曲有相通的地方,如最后一章的节奏和速度都和田园交响曲完全一样。这里面有农民的舞蹈和对上帝的感恩。”

  在回答为何最喜欢贝多芬第四而非第五钢琴协奏曲时,大师给出了独特的见解:“把第五钢琴协奏曲说成最好或‘五大’(指所谓五大钢琴协奏曲),都是一些人为了热闹或一种效果列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修养的钢琴家,纯音乐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第四最好。”

  “我宁肯弹独奏,协奏曲需要很多条件”

  很多乐迷都注意到,傅聪这10多年来除了与澳门乐团合作过一次外,从不演奏协奏曲。而他年轻时在海外却经常演奏协奏曲,改革开放初期也曾回国与内地乐团合作演奏过协奏曲,涉及肖邦、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他回应说:“我宁肯自己弹独奏。弹协奏曲需要很多条件,乐队和指挥都要能够配合默契。到了我这个年龄,我更喜欢独奏,好坏都由我个人负责(笑)。如果各方面有这个机缘,也不是不可以尝试一下。”私下里,笔者曾就此话题与傅聪的经纪人交谈,她说这个她也有责任,争取近年找机会。笔者还向她推荐了深圳交响乐团(微博)

  “我永远是音乐的奴隶”

  说起音乐个性,他认为,“音乐都是有道理的,不能乱自由。我弹钢琴,从一开始就是自由的,但一直牢记,绝对不能喧宾夺主。一个有个性的音乐家,在解释以前的大艺术家时,肯定会有自己的印记。但不要忘记,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像圣经一样神圣。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个人印记,但我必须为作品服务。我们永远应该是音乐的奴隶而非音乐的主人。有些年轻钢琴家,好像就是想当音乐的主人,随心所欲,好像就是有个性,这其实是对艺术的亵渎。我为什么对音乐永远都是战战兢兢?因为我觉得我永远都达不到作曲大师们想要的境界。”

  “大艺术家要讲趣味”

  谈到为何选有点古怪的李斯特的《第123首彼得拉克十四行诗》而非他更著名的第104首时,傅聪说:“选这个作品是因为去年是李斯特年。李斯特的大作品是他的奏鸣曲和协奏曲,我基本上很少弹李斯特的作品,因为我不觉得他是最高级别的钢琴大师。他创造了很多钢琴上辉煌的效果,但在钢琴音乐上的贡献,他是不可以和肖邦比的,如肖邦的和声,他的对位,他的美学特别是他的taste(趣味)。大艺术家的趣味太重要了。有些人才能高得不得了,但趣味低俗,对我来说就不成为艺术家。李斯特的趣味与肖邦比,就俗不可耐了。肖邦追求完美,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李斯特很有眼光,非常乐于助人。”

  “舒伯特的《慢板》很了不起”

  这次曲目中有舒伯特的作品,包括《匈牙利旋律》和《慢板》。在回答《匈牙利旋律》似乎“匈牙利味道”不足时,傅聪说:“很多人喜欢给作品贴标签,提到匈牙利作品就想到吉卜赛音乐。那是李斯特的匈牙利味道。巴托克的作品就不一样,其实他的作品才体现了真正的匈牙利音乐。”他补充道:“其实我以前不弹舒伯特,但多年前我的老朋友阿格里奇在拼命弹舒伯特,我才突然觉得舒伯特的音乐真好。像这次的《慢板》,是他十六七岁时写的,写得非常好,很深刻,天才是没法想像的。”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