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侗族大歌蓬蒿剧场24日演出 展现原生态歌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3日15:34  新浪娱乐微博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新浪娱乐讯 最近风靡北京的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将于周二(24日)晚7点半在中戏隔壁的“蓬蒿剧场”演出,这是她们不多的剧场演出。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的一种复调式,自然的多声部合唱音乐,侗族人的和声浑然天成,迥然异乎西方之和声。而所谓侗族歌队,类似古希腊歌剧里之歌队。侗族人的唱歌天赋,更是经过漫长的稻作文化的积淀洗礼,保存千年。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当年的《越人歌》,相传是打浆的越女唱给楚国贵族子皙听,可能是侗族先民的歌。侗族过去叫“越”。楚辞的前身可能是越民歌。当年读《楚辞》,不能理解那些长短句,以及里面的语气词,连接词,实词,虚词,拟音词,发语词和结语的句子,但是作为歌,一切都迎刃而解,楚辞是用来唱的——侗族歌里是最多长短句的。

  而屈原遇到的“山鬼”,也很可能是越族人。现在想起来,侗族人流传很多的悱恻缠绵,痴情的爱情故事,侗族歌里也有大量缠绵的情歌,和侗族人的多情其实是有关系的。多情,是因为他们因为是稻作文化,不大迁徙,和游牧民族的苍凉雄壮的曲调不同,他们对长久的感情是有期待的。

  侗族人流传很多的悱恻缠绵,痴情的爱情故事,侗族歌里也有大量缠绵的情歌,和侗族人的多情其实是有关系的。多情,是因为他们是稻作文明,不善迁徙,和游牧民族的苍凉雄壮的曲调不同,他们对长久的感情是有期待的。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

  而现在,土地凋零,年轻人外出打工,和政府对大歌的支持流于表面,歌队的年轻人无以生存,侗族大歌的经典作品已经很少有人会唱,如《Kgodl Bagx》(白雕)《Jaenl Xingc》(城墙)《Demh Kgamx》(吊榔果)《Seengc Nyih》(情人)、《Jus Leeuc》(橘之主)《Duil Bads》(苦涩梨)、《Kgal Yangx Sih》(阳世歌)等都已经被人遗忘,只有那些七八十岁的老歌师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片段。

  时间:2012年4月24日 周二晚 19:30

  地点:蓬蒿剧场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

  演出嘉宾:幸福大街乐队

  票价:100/80(预售)/60(学生,仅限20张)

  订票电话:64006472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