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谈格莱美只谈坚持 音乐风云榜的进退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14:40  新浪娱乐
评:不谈格莱美只谈坚持音乐风云榜的进退之道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和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白瑛

评:不谈格莱美只谈坚持音乐风云榜的进退之道

陈奕迅

  光线传媒主办的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一向以成为“中国的格莱美”为目标,而在这一届,无论是前期的提名,还是整个盛典过程,“中国的格莱美”成了一个被忽略的词语,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则是坚持。无论是光线的老总王长田,这次的评委会主席李宗盛(评:不谈格莱美只谈坚持音乐风云榜的进退之道 听歌 blog),还是到场的嘉宾和歌手,他们在发言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坚持”二字。

  虽然他们所坚持的依旧是格莱美奖的内核:公平、公开,专业。但在很多方式和手段上,已经和格莱美有了很多区别。

  格莱美奖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他的庞大评审团,据估计,格莱美的评委会人数有一万人左右,所有评委根据自身特点对其最有发言权的领域进行评审,以提供更加专业和权威的评选。而这也是格莱美奖公证性的最大保证之一,虽然这也让格莱美招致了正统,保守的批评。

  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在创办之后,也一度用这种模式进行评选,即用最大的评委基数保证最大的公平,但效果并不理想。终于,在媒体和专家的建议之下,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在今年改弦更张,评委人数大幅缩减,在不能保证评委的整体专业素质的情况下,牺牲数量以质量来确保评委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这种变化的优劣目前还无法评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在基于中国流行音乐的现实状况下,开始学会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尝试如何公正的问题。

  同样压缩的,还有音乐风云榜的奖项数量。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最受欢迎男女歌手的票选奖项,以及粤语歌曲颁奖单元。这同样是和格莱美背道而驰的一个举动,格莱美一向以奖项的全面和众多而著称,却也留下了分类不清、过于庞杂的诟病。音乐风云榜没有片面的追求全面和市场,而是强调专业,也许是音乐风云榜最值得称道之处。

  陈奕迅(听歌)在本届音乐风云榜上风光无限,以一人之力代表了香港的音乐势力,但他个人获得的肯定,依旧掩盖不了取消粤语歌单元所反映的香港音乐的萧条。在笔者看来,这次音乐风云榜与其说是在褒奖陈奕迅的成就,不如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鼓励香港音乐能继续坚持。

  同样需要给予鼓励的,还有三地音乐人对做好音乐的坚持。是侧重市场,还是看重专业,是个两难的选择。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也曾因此而左右为难,顾此失彼。但今年终于是痛下决心,把目光专注在专业奖项上,唱作歌手在本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上获得极大肯定,五年打磨出一张专辑的张震岳(听歌 blog)成为最大的赢家之一,被称为小众歌手的曹方(评:不谈格莱美只谈坚持音乐风云榜的进退之道 听歌 blog)也获得两个奖项。而另一方面,对制作团队的肯定也得到极大张扬,专辑《孤独的花朵》的制作人仲衡三次上台,两次是代表幕后团队领奖;而汪峰(听歌 blog)每次获奖,都会邀请自己专辑的制作人一起上台——这些,都是对所有执着于优秀音乐的音乐人的褒奖。

  在经过了前七届的探索之后,一直标榜着“公正、专业”的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看来终于开始掌握了自己的进退之道。在以往的八年时间,这个看着还算有些个性,比较有趣的奖项其实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评审规则和奖项设置,其中不乏失误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奖项一直在尽力把握当下流行音乐的脉搏,并给出最恰当的评审规则。

  此次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的评委会主席李宗盛透露,自己所带领的风云榜评委会在接下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把歌手的现场表现纳入评审范围,让歌手的综合实力说话,而这个向专业性评选方向努力的又一大举措,或许会给明年的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带来更多的变数和话题。

格莱美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