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华的高度:不走寻常路燃亮音乐心

2014年11月11日14:49   娱乐专栏  作者:一把青   我有话说

  潘迪华在香港连开两场音乐剧《白娘娘》,是旧戏新演,也是她宣告退休的告别之作。说真的,在此之前,我对她这个人并不感冒:音乐上太平淡,佳作来来回回就那么一两首,为人上太精明,像个八面玲珑的沙龙女主人,培植了一批后辈音乐人众星捧月,至于《阿飞正传》里的惊鸿一瞥和她独特的广东话,南腔北调,我反正是听不出王家卫导演所中意的沧桑味道。跟文化评论人邓小宇先生聊起,他说,潘姐姐善于经营,让自己达到一个实力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她的智慧,也是江湖。

  等到演出正式开始,潘迪华一走上舞台,我居然条件反射地有些热泪盈眶。八十四岁的人了,化着浓妆,踩着跟极细的水晶高跟鞋,担当“说书人”的角色,时而绘声绘色模仿着小青,时而满面娇羞地演绎着白素贞,说说话而已,手势和身段却一丝不苟,退场时她走得有些颤巍巍,一快到后台,就需伸出双手让人搀扶了,但是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潘迪华绝对是眉飞色舞,舞台是她的生命。唱歌的部分主要由儿童合唱团负责,以当年庄奴、黄霑和顾家辉三人共同谱写的词曲,诉说着白娘子与许仙,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潘迪华在台上一再地为自己的食言而抱歉:“三年前的音乐会我就说过退休了,但这次因为是《白娘娘》,我一定要出来示范给大家看,理想中的音乐剧是怎样的。”她的沪语腔广东话念起“白娘娘”三个字软软糯糯,听起来有种特有的亲切。资深传媒人汪曼玲在微博上写:“潘迪华与白娘娘,痴缠了四十年。”真的是痴缠呀,1972年,潘迪华斥资百万打造第一出华语音乐剧《白娘娘》,公演60场,却反响平平大蚀其本,李小龙谓之“制作虽好,观众至少要等15年才能跟得上”——— 四十年前是先锋,四十年后也是,戏曲情节结合了现代舞、交响乐和Rap元素,古代与现代,叙事者“说书人”与人物角色交织跳跃,看得台下一片目瞪口呆。观众中有年长者,看过当年的《白娘娘》的初映,中场休息便喜孜孜地回忆起来,说“水漫金山”那一幕,舞台上真的浇了好多水下来,是以前未曾有的,还有演小青的森森芳龄二十,一身葱绿色的彩衣,美不胜收。

  更万万没想到的是,演出的下半场,潘迪华亲自上阵,穿上和四十年前一样的戏装,扮起白素贞来。她站在话筒前凝一凝神,低垂眼帘驾轻就熟地唱起《爱你变成害你》,一脸肃穆地叩问“我没有恨我只有爱,为什么恨来爱不来”?整个舞台的灯光暗下来,只有她的低沉而深情的声音兀自涌动,到结尾的高音,她舒展双臂做出谢幕的手势,依旧是六十年代那个Rebecca Pan的标准仪态,真是心服口服,人事几番新,她仍然是永远的潘迪华。

  作家迈克这样写过潘迪华“生平第一回环游世界,我非常幸运得到潘姐姐的声音作导游”。曾几何时,我也在香港的二手黑胶店里买过潘迪华的唱片,封面是她一身玲珑有致的桃红旗袍,高耸的发髻,署的还是本名“潘宛卿”,的确如迈克所言,印尼的明媚,日本的绮丽,巴黎的缠绵,在那些人生片段里,在那些打开黑胶唱机的夜晚,的确是潘迪华的那把前卫热辣的声音,带领着我们领略的。

  潘迪华自称,一辈子都在“追寻音乐梦,走音乐路,燃亮音乐心”,她想把《白娘娘》打造成本地文化符号,想让它世世代代传唱下去,言出必行,她也真的不惜代价地坚持了四十年。不同于老歌星们安享晚年的宿命,潘迪华有的是火一样激烈的一生,不走寻常路,有她的质感、毅力和高度,而那些受她的音乐所滋养的人,像迈克,像我,我们都站在了她的高度之上。

  “2014 11 11 南方都市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潘迪华 白娘娘 话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