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文化圈起劲地争论两件事,一件是王菲、张国荣入选了中国十大文化名人,还有一件就是电影分级制,我觉得这两单争论都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第一件事就不说了,对此痛心疾首的人都回避不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人民群众的眼睛到底雪不雪亮?答是或否都将面临危险的陷阱。至于第二件事,我上中学的侄子觉得尤其可笑,他说他们校门口的天桥下就能买到全本的什么“蒲团”,连不少女生都看过,而大人们
还在一本正经地讨论什么中国电影的分级制!这细路不无讽刺地问我:“你们是不是还生活在古代?”我老半天答不上来(老实说,他老叔偷着看三级片时也不比他大)。
我这样说决不是想诋毁专家们的苦心。我只想建议研究文化的专家、管理文化的官员都能够再贴近现实一些,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的共享乃至于泛滥早不是什么新闻了。今天来研究国外几十年前搞的东西并且还觉得事关重大,已经显得很滑稽了。这事好有一比,当发达国家发现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正准备拆除时,我们正在飞快地建设玻璃幕墙,以此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我们的专家们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分级制的问题了,对信息的清洁成为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一百个赞成加大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力度———可那与电影分级关系不大。中国电影绝对是世界上最干净的电影,就算不分级也危害不大,关键是天桥下的幽灵、网络上的垃圾由谁管?
那天回家见我侄子正在看《大鸿米店》,看完撇撇嘴说:“咳!我还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呢!”他不知道那就是让电影专家大惊失色的“三级片”。卢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