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凌
近日,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来,已有很多投资者前来咨询开发事项,但目前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8大片区规划还没有完成,开发暂不进行。
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将云南“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历时近10年的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终于圆满成功。
有消息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到云南省工商局商标处以“三江并流”为商标申请注册的企业已达8类上百个品种。另外,一些旅行陪伴、旅行陪同等新兴行业,也准备借“三江并流”赚取卖点。
“申遗成功后,各方利益相关者都会蜂拥而来,如何使三江并流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以及当地民众等各方利益都得到保护,将是云南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博士说。
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地
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区内的3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因并流而行即称“三江并流”。该区域内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有170万公顷。因此,它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有30万人居住其中。
申遗前,曾有专家就这里居住人数过多提出质疑。但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芬兰和比利时的代表则认为:人多没有关系,关键是看他们在做什么。如果30万人都在从事这片区域的保护,那岂不是一件好事?
三江并流区域生活着纳西、傈僳、藏、白、彝、普米、怒、独龙8个少数民族,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汇聚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提名三江并流为世界遗产地的评估里这样写到:“这里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文化和土地之间的关联: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神话、艺术等。”
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杨福泉认为:“人文与自然共融焕发出的生命活力和魅力,正是三江并流与众不同的特色。”
他说,在美国,印第安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卓有个性和特征的本土文化遗产。但是,现在,印第安文化已经被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不断地蜕变为一种与生动热烈的实际人生和活生生的生命没有生死相依关系的“死”文化。因此,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等世界自然遗产地相比,三江并流区域众多的民族和灿烂的文化是令人骄傲的。
现代化进程的两难困境
但是,专家们对该区域居住人数过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资料显示,该地区15个县市中,有12个贫困县。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对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这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表面上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的文化因素,自然流失加速;一些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淡化。
1995年,迪庆州开始修一条横贯虎跳峡的公路,此事在国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专家以及国内外的徒步旅游者极力反对,而沿线村民却为此欢呼雀跃。1997年,公路有了雏形,车子已可冒险开进虎跳峡,村里的人兴高采烈。1998年春节,村民第一次看上了电视。然而,很多游客在峡谷旅店的留言簿上,却悲伤而无奈地写下了他们的遗憾。
“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把一些动人的自然景观划定为不准人们永久居住的保护区,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就是第一个。它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也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之一。”杨福泉说,“虎跳峡的神奇,是人类可以以一种虔敬来观赏它,顶礼膜拜它。但它却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何不考虑把峡谷中仅有的1000多人搬迁到更适合居住的地区呢?”
大规模的旅游会损害其价值
IUCN认为,虽然三江并流区域十分偏远并且难以进入,但其自然和文化吸引力,将使前来旅游的人数在几年内增加5倍。这将使三江并流保护区面临着与其他一些世界遗产地管理层一样的问题:无力应对迅速增加的旅游人数所带来的压力。而且,大规模的大众旅游有可能会引入不恰当的旅游设施,从而损害了该地区的内在价值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稳定性产生破坏。
该组织对中国所作的三江并流保护区总体管理规划表示忧虑,认为规划更多强调发展,特别是通过旅游业来促进发展,而不是自然保护。
事实上,早在申遗之前,这一区域内的一些旅游设施的扩张,就引起了许多人士的极力反对。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在其报告里指出:“该地区的旅游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战略定位,也没有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及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
今年初,在“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专家评审会上,专家们展示的一些重要景区的照片令人惊心:香格里拉下给温泉是近代热泉形成的典型的锥状碳酸盐泉华群地质景观,极具观赏性和科考价值,景区内的喷气(热气)孔尤为罕见,但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在不了解喷气孔的地质构造及规律的情况下,开发者企图将喷气孔变为“桑拿浴”场所,结果严重地破坏了稀有旅游地质景观。
此外,白水台新建的方木铺垫及围栏,实际所起的保护作用非常微小;玉龙雪山景区的白水河,因建造到雪山游览观光的基地、中转站,人流车流密集,使这一相对低温地带形成了一高热能的“热岛”,对旅游资源产生了潜在的隐患和破坏……
“三江的壮丽,是要人用脚去丈量、用心去体味的,这些不是索道和过多的旅游设施能够做到的。”杨福泉说,“世界遗产的功能是综合性的,首先是科研、教育,旅游只是其次。”
管理体制与申遗成功关系密切
旅游设施的盲目上马,与管理体制不足有直接关系。在云南省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2000年共同制定的《滇西北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中,就直接指出了这一区域自然保护区管理上的弊病。
据专家们调查,三江并流区域一些自然保护区,多年没有一个大学生,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亟待提高。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
IUCN在其报告里直言:“如果没有云南省三江并流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作为这一区域的协调管理机构,那么我们将对该区域法律名称的混乱、各级行政机构的重叠以及核心区和缓冲区之间的平衡抱有极大的担忧。”
1999年,云南省成立了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00年,又成立了云南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迄今为止,这是我国拥有世界遗产的省份中,第一个直接管理世界遗产的权力机构。而申遗成功,极大地证明了这一机构的有效性。
目前,在三江并流管理局的组织下,正在进行三江并流片区规划,这项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同时,《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在起草,将于9月送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此外,《三江并流保护管理行动计划》和《三江并流信息系统监测管理计划》也在编制之中,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评估监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木卡拉曾表示,目前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得许多地方对世界遗产的利用更多地趋向于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
因此,专家认为,云南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意义非凡。但是,它毕竟管理着中国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世界遗产地,而且,保护区内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使得这一区域的管理十分复杂。
同时,“管理机构能力加强,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机制和方法,不排斥任何一方”,已经成为三江并流申遗成功后专家们共同的呼声。
保证居民利益才能保护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三江并流的申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998年,云南省把建立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项目,于当年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在滇西北开展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
2000年,国内外200多名专家和官员历时18个月调研后编制完成的《滇西北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成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以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为主题的行动计划。
从2001年中旬起,该协会在滇西北选出5个示范项目点,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农村替代能源和绿色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两年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群众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同时,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还以一些行动来调动当地民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并为制定保护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事实上,很多开发,赚钱的是开发者,而当地农民获利甚微。如果居民不能从旅游和开发中获得实际利益,他们就失去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首席代表牛红卫说。
人们认为,三江并流区域是有幸的,即使它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地,这一区域的保护和发展仍要进行。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总结以往过失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的规划,将使这一区域的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并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种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