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8月17日结束演出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场场爆满,加演至月底。演员70%来自乡间,他们用生命在舞、用灵魂在歌,让《云南映象》充满了震撼力———
序幕在60面鼓的鼓风鼓韵中拉开,巨大的鼓声似风又似野火,仿佛人的魂魄铸进鼓里,即使是女子,她们擂鼓的时候也让人感受到来自红土地蓬勃的生命力。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8月8日在昆明上演以来
,场场爆满。原计划到17日结束的经典版演出,在观众的热情推动下,将持续到8月底。
对于这台国内首部以原生态命名的歌舞晚会,杨丽萍的解释是:“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全剧由“云”、“日”、“月”、“林”、“火”、“山”、“羽”组成,展现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和信仰。“那种身体沾染着泥土的淋漓尽致的表演,会让人笑、让人哭,让人相信这里的青草会跳舞,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这里的神灵在保佑着你。”一位观众一口气不歇地说:“在《云南映象》里,我看到了乡土,看到了思念,看到了回忆,看到了祝福。”
“这不是我的创造,这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我只是整合了云南人自己的歌舞。”杨丽萍说,舞台上那些70%来自乡间的演员,都是舞蹈的天才,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是他们让《云南映象》充满了震撼力。
尽管《云南映象》公演以来取得的成功,令杨丽萍不愿再去谈论她在两年多来创作与排练中的艰辛,但是,《云南映象》还是使人很容易想起10年前,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带着西藏某水利工程兵部队捐赠的10万元,从北京来到昆明城郊,开办“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壮举。
那时,田丰从云南各地找来有威望的民族民间艺人充当教员,向同族同村年轻的学员口传心授本民族传统文化绝技。杨丽萍曾担任过传习馆的负责人,但是她声称自己是这些民间艺人的学生。在上海的一次演出,她特地邀请传习馆中的几位老人和西双版纳乡村的一位老巫师一起登台表演。田丰的精神和事业是杨丽萍想延续的:“挖掘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把它们展现在舞台上,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创作和排练过程中,《云南映象》波折不断:
资金短缺,是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杨丽萍没有独立担当编导大型舞集的经验,所以她的创作方法与人不同,要先看那些民间演员跳他们自己的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整合出新的歌舞集,因此,整个过程十分漫长。由于对节目市场前景的怀疑和对生产周期漫长的不满,最早催生这台歌舞的剧团从中退出,杨丽萍被要求赔偿40万元。
杨丽萍的一位朋友说,关注剧组困境的人很多,但相对于关注,剧组更需要的是帮助。
之后,资金并不雄厚的山林文化公司成了杨丽萍的主要合作伙伴。今年春节前,掌管着北京派格环球影视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孙建军,专程到昆明观看了《云南映象》的排练,投入60万元资金供剧组周转。今年3月,杨丽萍分别致信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学仁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表达了自己期望通过舞台艺术的方式来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的愿望。接到信的当天下午,晏友琼就给杨丽萍打来电话,明确表示政策上的支持。
有了各方支持,剧组很快步入正轨,并制定了出演计划。但就在此时,SARS不期而至,剧组不得不暂时解散。但是后来,杨丽萍认为,按当时的情况,《云南映象》还显粗糙,而SARS让她有了喘息之机。她利用这段时间,到云南大理、丽江、中甸、建水、蒙自等地进一步采风,并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其间,她为《云南映象》编创出了精彩奔放的《牛头舞》。
盛夏的8月,《云南映象》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出炉了,它比人们的期待更加精彩。
这台服饰、道具、歌、舞和演员都来自民间的歌舞集,在舞美设计上却使用了大色彩、大线条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声光效果的奇妙运用,将舞者的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比如“林”这一场,舞台上只有屏幕,没有演员,演员的人影和热带雨林的光影在屏幕上虚虚实实地交错,像五彩的抽象画也像云南工笔重彩画。它使舞者变成了林中的精灵,与自然融为一体。此外,《云南映象》还大量使用了可以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劳作之余喜欢在广场上跳集体舞,他们称为‘打歌’或‘跳锅庄’。为把这样的生活原态再现在《云南映象》里,杨丽萍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本台晚会策划、云南省著名人类学家范建华说。
范建华认为,《云南映象》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舞者都是用生命在舞、用灵魂在歌。“你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看出,他们没有专业演员的漫不经心。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马蹄的声音,生命中涌动着艺术的张力。”范建华说,每个演员充分表达的舞蹈语汇,哪怕是手指的变化,有的夸张到极致,有的细腻到极致。“当你看完之后,你会感到,原来舞蹈不只是轻歌曼舞、涓涓细流,舞蹈也会有如此大的气魄。”
“人们心里对自然越来越多的依恋,成为了现代审美情趣的支撑。在《云南映象》里,我们找到了自己敬畏自然、回归自然的心。”范建华说,从《云南映象》的票房率可以看出,不是我们的观众没有文化,而是我们的市场缺乏有文化的艺术。
“在这台歌舞中,很多动作是专业演员都做不出来的。”谈到自己的剧组,杨丽萍总是流露出骄傲,“他们表演的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其实都是动物们爱情的游戏。他们用高超的舞蹈技巧,展示了生命原本的自然、健康与活泼。”
杨丽萍说,这些演员是她的老师,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当他们带着别人的尊重和对本民族的情感回到本土时,可以想像,他们的歌和舞将会变得怎样的酣畅淋漓。
杨丽萍曾说:“我喜欢随意自然的生活。退出舞台后,我会离开人们的视线。如果你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我,那一定是因为朋友的原因。”
可事实上,现在的杨丽萍正好相反,她没有离开舞台,也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她带着一个恣意狂放、生机勃发的剧团,将走南闯北。目前推出的《云南映象》分为经典版和巡演版两个演出版本,经典版是一个完整的版本,巡演版是根据国内外巡演需要而编排的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将于今年11月以后在全国推出。“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哪会过得甜?”在《云南映象》中,杨丽萍把这首描写高原女人的歌,当作了她领舞的《女儿国》的背景音乐,并用自己的云南方言,缓缓地吟颂。
如果你懂了这首歌,你就懂了杨丽萍对高原故土的眷恋,也懂了一位舞台表演艺术家的嬗变与胸襟。就像眼前《云南映象》的最后一幕:一支洁白的羽毛缓缓飘落。万籁俱寂中,生命,有多少语言无法述说的丰富与博大。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