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李成儒、张铁林、李立群(台湾)将在剧中齐齐亮相 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昨晚举行开机中秋晚会
昨晚,正值秋高气爽,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剧组人员在中华文化园湖畔举办了一场开机中秋晚会。导演陈燕民,主演张铁林、李成儒、李立群(台湾)等齐齐亮相。张铁林还即兴为李立群当场挥毫题字,以示海峡两岸表演艺术家的友好合作。在活动间隙,记者采访了陈燕民。
四“气”贯穿《人生几度秋凉》
在拍完《古玩虫》后,陈燕民此次又一次选择了一个关于古玩的故事题材,很多人都不解个中原因。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艺术家最不愿做的便是重复自己,对此,陈燕民解释说:“我认为这个题材非常有意思,在民国初年北洋时期的这段历史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很自我。民间艺术发展特别迅速,北京老字号古玩行古玩店全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形成的。由于国势的羸弱,列强纷纷到我国来掠夺,这些文物自然是他们掠夺的对象。”
对于当年的《古玩虫》,陈燕民说:“那个片子播出后大家非常喜欢。我们接到了很多反馈说太短了,能不能做得长一点让观众看个够。但是这部戏跟《古玩虫》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都是写人物命运,但《古玩虫》是写改革开放给我们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记得当时我对那个片子的阐述是‘两化’———文化和变化。而《人》这个戏则讲的是四个‘气’字。”
陈燕民细化道:“一是表现时代风气,当时民国初年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些人物命运故事所发生的大背景是什么样的,当时有什么样的特点。二是体现国宝神气,《古玩虫》中只写了几件,这里面写了13件,都是历朝历代名声最大的,是精品古玩的代表,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化内涵。三是写老百姓的骨气,民国初年的古玩行里的人,包括不太好的,像李立群先生演的这个余旺财,他是一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一个人,而张铁林演的是一个清室的后裔,是一个不满足的人。李成儒演‘尚珍阁’的掌柜的周彝贵,他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一个古玩生意人,很有眼力,很有才华,但是他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些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生生不息的。第四则是回肠荡气,这部戏就是要拍出这个气势,这个味道,这个品格来。”
不是还原京味,是要尊重文化
陈燕民的《京都纪事》、《人虫》、《众里寻她千百度》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由于“京味儿”十足,使得他在不觉中已有了“京味儿导演”的称号。对此,陈燕民道:“这都是人家给封的,我只是拍了几部带有京味儿的戏,但绝对不敢妄称自己是什么代表人物,比我道儿深的人多了。至于打上旗号更是万万不可。”
据此前相关报道,陈燕民此次拍《人》特别强调对京味的表现,对若干细节抠得很严。问他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对京味的还原,他表示:“不是刻意还原京味,而是对文化的尊重。这个时候我会特别较劲,一句话有时会说好几遍,有时候演员的台词说得观众都能听懂,但不是那个味儿,我也要让他们再来,因为我要表现的是一种文化韵味。在《人》中,我其实没有花很大精力在这方面,只是由于我拍的是民国初年那个年代,我必须在一些细节上对相应的东西包括那个时期的语言有所体现。说到底,我拍的还是一种文化。”
连老舍都不能说彻底展现了老北京文化
所谓“京味儿”,其实是北京人的一种文化特征。但这种文化特征在历史的变革中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于是乎,区分民国时期的京味与现当代的京味,究竟有了哪些不同?这对导演来讲无疑是个最大的难题。
陈燕民对此分析说:“首先是语言上的自身变化。以前的老北京话单音节的词很多,现在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很多当年从老北京这里传出去的语言经过外地文化的过滤,又传了回来,成了双音节词等等;其次是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致使现在的北京文化越来越与西方接轨……”因此,在剧中最难表现的便成了老北京文化中那种“脊梁”的东西。
陈燕民在谈及这个话题时,对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他同时也表示:“即便是老舍,也不能彻底展现出老北京的文化,他对人们在语言、行为上的京味刻画确实做得比较好,但那只是老北京文化的表象。北京作为一个都城,这里的人们在骨子里的那种劲儿,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而真要将其表现出来,实在很难,所以说,我就更是没资格被称为什么京味文化代表了。”(北京青年报郑叶)(来源:北京青年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