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昨日收到崭新学术观点———
本报讯昨日,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幸晓峰向与会专家提出了自己一个崭新的观点:“三星堆石璧真正的性质极有可能是能奏出旋律的乐器。从这一点上来说,石璧就是现知最早的旋律乐器———编钟的祖先。”
这一论点引起了正在参加“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三星堆研究国家权威性专家王仁湘称,这个观点如果成立,对于三星堆研究以及音乐史的研究将有重大的意义。
1987年10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按大小顺序依次累叠在一起的21件石璧,石璧呈环形,用黑色、浅灰色、灰白色等石头切割而成,厚薄不均,中间掏空。最大者直径达到20.3厘米,最小的直径为3.1厘米,最厚的1.3厘米、最薄的0.5厘米。一直以来,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些石璧是祭祀礼器,但是在礼器中充当什么角色却一直是个谜团。
幸晓峰认为石璧在礼器中正是充当乐器的角色。她日前已对三星堆的6件石璧进行了初步测试,发现他们能发出2、3、4、5四个基本音,经过对比,她还发现各个石璧的发音区都在人工刻意磨过的切面。幸晓峰说,西周的编钟是最早能够奏出成熟旋律的乐器,三星堆这些石璧证明在西周之前1300多年的晚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调试成熟的旋律,所以,从音乐的角度来说,石璧就是编钟的祖先。
为了进一步证实,幸晓峰将对金沙遗址以及陕西商洛夏代墓葬的24件石璧进行测音实验。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认为,如果能够测出这些石璧均能够发出组成旋律的音序,那至少证明石璧是一种用于祭祀的乐器。 记者罗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