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影的定位问题。是娱乐品还是宣传品?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说,电影就是娱乐品。电影从西方一诞生,她就是作为娱乐品而出现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并不是要宣传什么思想,什么观念。他们觉得发明这个东西很好玩,能给人以娱乐。正由于她能给人提供娱乐和享受,于是产生了需求,于是变成了商品,于是便形成了产业。中国的原始电影应该是皮影戏,一台班子几个人,有摆弄皮具制造影像的,有唱的,有奏乐的。它提供的也是一种娱乐,因而也曾流行一个时代,也是一种产业的雏形,但因其简单落后,没有
发展起来。西洋电影以其高科技的手段,创造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视觉奇观,给人们提供了空前的娱乐享受。从本源讲,电影是娱乐品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情况变复杂了。人们在享受这种娱乐商品的同时,看到了她对人的教化作用,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于是,制作者便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道德取向、审美情操渗透到作品中去,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思想、观念、情操上的影响。美国人在这方面做得特别聪明。他们的故事片,在娱乐的形式下,巧妙地渗透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一部《拯救大兵瑞恩》,在宏大、残酷、壮观的战争故事中,弘扬着美国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一部《空军一号》很好地讲述了一个美国总统的“雷锋精神”。我国电影,十分强调教化功能。生产了一批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尝到了甜头,把电影的宣传功能放大到了极致,电影的功能发生了异变,由娱乐品变成了宣传品。电影娱乐片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功能,一些作品走上了图解时代政治甚至政策的道路。而其娱乐本性常常被忽视。许多人不爱看国产片,其原因,一是直白的说教讨人嫌,二是缺乏娱乐性。由此,中国的电影在外片的冲击下,渐入低谷。特别是在全社会转入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让百姓掏钱买娱乐容易,让百姓掏钱买说教难。现在谈发展电影产业,那就承认了她的属性是娱乐品,是商品。宣传品成不了产业。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当然,把电影的定位回归为娱乐品,并不意味着取消其教化功能。教化功能应自然渗透在娱乐之中。首先是娱乐。娱乐中有道德情操的陶冶。这就是乐中有教。
第二,电影的生产方式问题。生产方式合理,可以求得最佳的效率。电影生产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的临时机动组合。从剧本策划、使用器材、演职人才都是在一定时间内组合起来的。这种方式不受一个制片机构资源的限制,可以放开眼界选择最合适的资源。而电影一经制作完成,剧组解散,投资者没有负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种生产方式,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可能为未来的工业生产方式提供可供借鉴的样式。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因为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大而全,小而全,有戏没戏都养着一批人,拥有的设备使用率也不高,只要自己有的资源,就不会使用社会上的更好的资源。而社会上的民营公司或独立制片人却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生产方式。政府实行的电影生产单片许可的政策,为他们的运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民营公司和独立制片人在未来的电影产业上因为其能最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降低成本,又能最灵敏地掌握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运作,其影片在市场上的成功率将会高于国有电影制片厂。民间资本将成为繁荣中国电影产业最活跃的力量。
第三、国有电影企业出路问题。国有电影企业因其体制问题不大容易在社会上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资源进行组合,更为严重的是,因其老板虚位,对投资的关切度没有民营资本高,成本和经费都不大容易控制。明明用10名群众演员,可以做成100名群众演员的费用,买条金项链可以开化妆品发票在剧组报销。“用公家的钱拍片,花钱不心疼”是普遍现象。而影片好坏,市场表现如何,缺乏足够的关心。剧组人员该拿的钱拿到了,拍屁股走人。一句话,因为投资主体是企业,企业又是国有的。监督很难到位。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特的现象:拍电影和办酒店一样,公家干就赔钱,私家干就赚钱。单靠国有电影企业繁荣中国电影产业不能说容易。但并不是说现在的国有电影企业就无所作为。
国有电影企业,包括发行放映企业出路在于改变国有独资体制,实行异体嫁接。异体嫁接的对象最好就是民营资本或外资。当然,其他国有资本也可以。异体嫁接的目的就是克服国有企业的弊端,解决老板虚置问题,关切度问题,成本和质量监督问题,灵活的制作方式和市场营销问题,投资效率问题等等。但是,这种嫁接会引起原国有独资企业内部异体的排斥,会引发高烧,会出现一定的阵痛。但没有这种阵痛,不经历这种痛苦,维护原来的体制,老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不会有什么希望。特别是当民营公司和独立制片人纷纷兴起之日,老国企电影厂就将走完它们的生命之旅。
第四、政府管理职能问题。未来政府对电影的管理主要是三种职能。一是制定法规,规范和培育电影市场。二是依法把好电影产品的市场准入关。不合时代要求的违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三是引导,按照政府的意愿以不同手段对电影生产进行引导。而这种手段,怎样才是合适的,需慎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