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7日电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级国际艺术节,创办5年以来,以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众、演出剧目最多而成为中国最大演出季节,在国际上也渐具知名度。
1999年11月1日,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跃升“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此前,它作为地方性艺术节已经举办六届。
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剧目30余台,其中一半来自国外,吸引了200多名中外记者云集。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首届艺术节率先提出“实行市场化运作,不要国家出一分钱”。还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性演出交易会,首次邀请国外演出经纪机构和经纪人与会洽谈交易。
在2000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根据威尔第名剧改编的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令上海举城若狂,每场观众达4.5万人,创下上海乃至全国文艺演出史上的一个新纪录。《阿依达》的单场投资达到1000万元。
在这届艺术节上,两组数字开始显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一是有30多万市民在艺术节期间走进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等场所,欣赏50多台融汇世界各国风情的演出。而参与艺术节户外活动的市民也超过10万之数。二是包括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等在内的15家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节负责人成为艺术节的观众。
2001年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始形成“中西并蓄、雅俗同赏”的整体风格。本届艺术节组委会宣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与世界著名艺术节同步、接轨。
这届艺术节上增加了包括“亚洲音乐节”、“艺术博览会”、国际魔术节、青年钢琴赛在内的众多内容,更富有参与性和竞争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上首次举办的“天天演”活动,让高雅艺术走上街头,吸引了5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艺术节上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2002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增加了一个独立单元——从11月10日到17日举办的“澳大利亚文化周”,中国观众在近距离感受到了异国文化艺术的特别魅力。这项活动如今也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新“传统”之一。
2003年11月18日,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虽然受到了非典因素影响,此次艺术节仍然吸引了55台参演剧目演出150余场。这些节目被分为中外交响音乐会、中外大型舞剧、中外戏剧、中外音舞、创新与探索和“节中节”等六大系列。
为纪念文坛老人巴金百岁诞辰而举办的“巴金文学周”为本届艺术节增添了华彩。有趣的是,川剧、越剧、沪剧和话剧四个剧种争相将巴老名著《家》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