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一双绣花鞋还吓人不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三个年代三个版本
本报记者专访原著作者况浩文
改编自“文革”时期手抄本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将让特殊年代的恐怖记忆重现荧屏,从二十九日起,该剧将在CETV3的《首播剧场》播出。此前该剧在地方台播出时收视率高达20多个点。
此前,《一双绣花鞋》已经被拍过两个版本,分别是电影《雾都茫茫》和电视剧《C-3计划》。而此版《一双绣花鞋》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动,在翻拍过程中也历经波折。记者于日前采访了原作者况浩文,回忆个中滋味感慨万千。
“绣花鞋”的来历
《一双绣花鞋》是四十多年前写成的作品,其本身的命运也颇为传奇。在它正式发表之前的十几年中,便已从杂志编辑部、制片厂流传到民间,以手抄本的方式流行开来。
而该故事正是缘自作者况浩文本人的不凡经历。50年代的况浩文在西南公安部侦查处工作,他说:“在一次大逮捕中,我的任务是抓11个反动组织成员,我带着一个班的武警去逮捕。那会儿的电力供给特别糟糕,凌晨4、5点钟的时候大街上一片漆黑,我们挨家搜查,我打着电筒,来到一户成员家里。在一切检查完毕后,我突然在穿衣柜底下发现了一双黑底绣花的绣花鞋,也许是光线的作用,我感觉那双绣花鞋动了一下,我当时心跳加速,还以为柜子里藏着人,就冲了进去,才发现是虚惊一场。但那双绣花鞋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那感觉非常恐惧。后来这个感受也成为小说和剧本的开篇。”而另外让况浩文感觉难以释怀的是在他逮捕时看见屋里有两个小女孩,“我把她们的亲人逮捕后,她们不懂发生了什么,还跟我们问好招手,那个时代生存的残酷感是我后来成书要表达的感受。”这两件事是况浩文写作《一双绣花鞋》的直接动力。况浩文说,当他听说被他逮捕的一名犯人,因为自我改造良好被提前释放时,他的欣慰之情难以言喻。
拒绝渲染恐怖
《一双绣花鞋》是一部有价值的研究文本,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喜爱,况浩文很坦率地表示:“与悬念与惊悚分不开。”然而对比前两版作品,况浩文认为,新版在制作上更加精致,而且比老版更具恐怖氛围,但整体来说新版在理念上还是比较到位的。况浩文希望表达的是作品中高智商斗争的严酷感,“这比一味渲染恐怖氛围更重要。”况浩文说剧中很多人物都有原型,比如主角林南轩。这个人物,况浩文说:“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民族解放战争年代,见过抗日前线受伤士兵淋漓的鲜血,面对过被侵略者炸毁家园的凄凉,对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以‘艰难波折’来概括最为恰当。这种艰难造成的对个体生命的伤害和对全社会的损失无以计算,但同时艰难也能化成资源。”况浩文认为“中国文化的优雅与残忍在林南轩这样一个人的身上交替出现,有谁能说清楚那个时代残酷的斗争造就了多少个林南轩?一位文人精英最后成为暴戾的刽子手,这也是告诉我们,推翻一个腐败的专制政权,代价可能不仅仅是生命。因而《一双绣花鞋》绝不仅限于一味的恐怖渲染,新版对这种寻求和平理念的演绎还是到位的。”经历动荡年代的况浩文在解读自己的作品时说:“《一双绣花鞋》是一种人性的冲击,而之后我创作的《麒麟花》则充满一种和平气息。”12
今年73岁的况浩文认为,“真实记录与有感而发才是此类作品成功的基础。太商业化了会影响观众的欣赏口味”。况浩文解放后一直做侦查工作,后来转业到重庆工业部门担任外经委、董事长的职务,一直以来他笔耕不辍,在该剧播出之前况浩文还委托《首播剧场》征集观众的感言,“这类作品能唤回观众的记忆,虽然是商机,但也不应该泛滥荧屏”。12
作者:李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