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由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2004年度亲情贺岁片《我和爸爸》今天起开始在北京各大影院公映。但记者还是从提前点映后观众的反映中整理出了几大疑点,先为你揭开《我和爸爸》的疑惑。
疑点一:背后有高人
姜文、张元、叶大鹰都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牌导演,能够客串同一部电影已属不易,却居然同时出现在徐静蕾第一次导演的对手戏中。“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是人们的疑惑。人们还猜测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一直以才女形象示人的徐静蕾这次的确充分显出了她的内在智慧和成熟。包括面对这些对她来说不令人愉快的说法。她说决定当导演是由于当初的鲁莽和盲目的自信,现在看来是有些轻率了,有些说法我不会理会,做事需要勇气,否则我也不会选择做导演。导演,兼职编剧,同时还要主演,小女子当家,指挥着一帮挺各色的大男人,徐静蕾意外地掌控得很顺,她说:“与叶大鹰和姜文合作,一开始也有点发慌,但是后来在合作中,发现他们都非常容易合作,也就打消了顾虑,合作得非常愉快。”
疑点二:另类父女情
《我和爸爸》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与无奈、逝去与成长的故事,其中另类的父女关系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丰富的情感,“父亲是女儿爱上的第一个男人”更被多伦多当地报纸评论为“在西方人的眼中也是极新鲜的”。
在很多导演拍电影都注重玩形式、包装概念时,《我和爸爸》很注意人物细节的描述,父亲和女儿都有很鲜明的个性,父亲不是大家眼里的父亲,女儿也不是大家眼里的女儿,一种反传统的父女关系,让许多媒体都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徐静蕾的“另类父女情”。
徐静蕾说,“亲情是所有感情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种。好像我工作忙,有时回家突然发现父亲白发多了起来,甚至连个子也矮了,我就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徐静蕾日记:《我》片是个人表达
亲情中所体现出的无条件的爱,其无私和宽容是连爱情都不能比拟的。在我身边我也看到了很多单身父母、单亲家庭——在我长大的时候还是极不普遍的——他们的生活与悲欢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社会现象。
拍摄这部影片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它的商业价值。影片有各种各样,而我希望达到的,是一种个人表达。
第一次导演自己的片子,我意识到在拍摄现场捕捉细节甚至比在剧本写作阶段的设计更为重要。但由于我自导自演,我失去了很多在镜头后观察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作为导演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保持客观冷静,并能从自己的影片中走出来。被自己的暗示所牵制,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有害的。
徐静蕾谈三腕
叶大鹰:孩子般的轻信
叶大鹰身上有孩子气,有种很天真的东西,跟影片里的老鱼很像,用徐静蕾的话说就是:“有一种与年龄错位的天真。以前上学时老师曾讲过,演员要有‘孩子般轻信’的真挚,而叶大鹰居然就能够做到,好几次哭戏都是,他就能特别自然地流出泪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眼泪。作为演员有时我也未必就能都哭出来,而叶大鹰行。”
叶大鹰虽然是很好的导演,但对导演徐静蕾很尊重。一般他会这样对徐静蕾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如何如何……有时徐静蕾会听他的意见,比如在小房间里怎么调整机位,毕竟叶大鹰有许多技术上的经验。徐静蕾说:“我们配合得很好。”
姜文:孩子般的真挚
姜文不仅是非常敬业的演员,而且是非常有才华的导演。之前我请他来演这个角色时,曾很认真地聊过。就那么一个小角色,他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我会觉得那剧本是我写的,怎么我都没想到,他却想到了。真的,他使那样一个小角色变得很立体、很丰富、很有意思。姜文身上也有一种孩子般的真挚,对人、对工作都是如此。
张元:孩子般的认真
张元的大脑袋和走路的姿势更像是一个大孩子,而且徐静蕾说,张元在片场经常充满孩子气地皱着眉头思索。张元和叶大鹰一样,也是第一次出演这么重要的角色,所以特别认真。一个很简单的镜头他却琢磨半天,徐静蕾说,非常看重他们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感觉,但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认真,认真使他们成功,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孩子气使他们充满活力。信报记者宗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