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记者没有发现“炒作”这个词条的解释,但是到《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已经收录了这个词条:(炒作是指)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例)经过一番新闻~,这位歌星名气大振。这个细微的变化有力地说明:“炒作”这个词是近年才在国内出现并兴盛起来的。冷眼旁观即将过去的2003年,可以看出国内娱乐圈炒作花样越来越多。
炒作事件不完全回放
血色炒作
最新事件:金巧巧剧组打人
相类事件:陈道明主演的《冬至》剧组打人事件、黄磊《天一生水》剧组打人事件、吴若甫拍摄《无限正义》救美受伤等。
典型事件回放:电视剧《佳人有约》执行制片人谢军给某报社打电话,称自己被该剧总制片人金巧巧打伤。而金巧巧回应说,剧组从来没有正式委任他做执行制片人。有一天他拿来3万多块钱的票据要金巧巧签字报销,金巧巧没有答应,于是发生冲突。
桃色炒作
最新事件:吴启华招妓事件
相类事件:张铁林和周璇、张艺谋和王海珍
典型事件回放:今年10月左右,香港男演员吴启华被香港媒体曝出在北京“招妓”,媒体一番报道之后读者也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但是到了11月份已经传出吴启华要将此事拍成电视剧的消息。
黑色炒作
最新事件:李亚鹏差点窒息
相类事件:邵兵失踪、刘斌失忆
典型事件回放:6月17日下午,《末代皇妃》剧组拍李亚鹏扮演的溥仪躲在一辆车的后备厢里出逃的戏,高大的李亚鹏先钻进了车后备厢。但这时导演突然又回去补了一点儿赵亮的戏。所有的人都忘了李亚鹏还被锁在车后备厢里。10分钟后才有人想起。
灰色炒作
最新事件:《谁主沉浮》选角风波
典型事件回放:刘晓庆从看守所出来之后至今两个月始终被部分媒体高度关注,很多剧组纷纷打刘晓庆牌,以她加盟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宣传点。电视剧《谁主沉浮》更是以此大肆炒作。借着名人不光彩的过去宣传自己,可以给其归纳为娱乐圈的灰色炒作。
读者:已失去耐心
和部分媒体的热烈程度相比,网民的耐心却在逐渐下降:“无聊的媒体,炒作无聊的话题,这些所谓的明星为何大家没完没了地炒作他们呢?”对于不久前的“金巧巧剧组打人事件”,网民的关注程度并不是特别高,最高峰时的评论有40条。而在此前的评论中,大多数的网民除了涉及人身攻击之外,只是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还炒作什么,炒不好的,枉费苦心!”
令媒体和有识之士伤心的是,两年前在张艺谋和王海珍事件中,很多网民的表现还不是这样的,可以说还相当理智:“不管是女模炒自己,还是老谋子自炒自,抑或是娱记没脸没皮找点饭钱,总之没一个好东西。”“这是一种生物圈的共荣现象:男主角不必开镜即可重获公众关注,女一号不必宽衣顿时家喻户晓,记者们不必采访也能炮制‘性’闻。遭罪的是我们这些‘低级庸俗’的老百姓,还得陪着犯恶心。”除此之外,很多读者还对媒体提出规劝:“对于一些媒体来讲,炒作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也确实有一些读者喜欢这种东西。在商业上,这涉及到媒体的自身定位和读者群市场细分的问题。现在有多少中国报纸有一个百年计划?我们渴望真实客观,并且高质量的报道。”
媒体:也被戏弄
今天部分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炒作这种事件,有时甚至要求剧组或采访对象提供可资炒作的事件,乃至为剧组寻找、制造事件,而网络媒体追求点击率的竞争也为这种炒作提供了平台。在一番狂轰滥炸之下,当事人无疑会一夜成“名”,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在某些报纸热衷于此之时,表面看来是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但当这些成为家常便饭时,最终受损的则是以公信力立身的媒体自己。
随着“打人事件”的升级,金巧巧约见媒体,对天发誓绝非炒作,但是读者已经不再相信了。不光如此,当真的打人事件发生时,读者以为仍是炒作,今年9月当出现为给李湘拉选票发生打人事件时,很多人一开始还认为是炒作,直到公安局开始调查并公布消息时,读者才相信,原来这是真的。
同时,炒作的烽火可以说也戏弄了媒体。在“皇阿玛桃色事件中”,当周璇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之后不久,竟然表示从未说过张铁林有不轨行为。而张铁林一纸诉状把最早报道此事的《成都商报》告上了法庭。
业内:立脚还靠作品说话
演艺界本身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呢?斯琴高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一夜成名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能不能立得住还得看今后的发展,能不能经受得住三五部戏乃至更多作品的考验。
身处被炒作中心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炒作的呢?虽然如今很多人热衷于用各种方式炒作自己,但却很少有人敢于像刘晓庆当年那样公开表示“炒作只是一个中性词”,相反这些从炒作中获得名利的人会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绝不是炒作。
曾经拍摄过《征服》等电视剧的导演高群书,先前购买了张平小说《十面埋伏》的电影改编权,十分巧合的是和张艺谋现在的新电影作品同名,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炒作机会,但正在拍摄电视剧《权力场》的他告诉记者,现在最重要的,是拍好目前的作品而不是炒作自己。作者: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