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昨天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火热登场,书业界丰富的讯息,使得书业界的脉搏显现得十分分明,这里面有激情,有压力,也有焦虑。而图书订货会正在或已经发生的现象尤其让人关注。
“二渠道”首次亮相订货会
按照官方的说法,“二渠道”指的是二级批发单位和出版社分支机构,二渠道首次亮相在订货会上,虽然只有15家,且展台并不起眼,但对中国书业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民营书商真正浮出水面对出版社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席云舒认为,民营书商的市场观念、以及对图书的整体策划和推广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北京博爱天使文化公司的贺鹏飞说,他们都是个人投资,因为风险更大,对图书定位和市场预测更加苛求。但毫无疑问,市场观念将在各类出版社发挥日趋明显的作用。
而业内专家认为,2004年12月1日我国承诺对外国资本开放出版物市场批发权,2006年承诺对外国资本开放出版物市场的总批发权。因此,二级批发单位和出版社分支机构的首次参展是出版物发行市场全面开放的又一体现。
图书订货会“订货”功能弱化
图书订货会当然要订货了,然而业界人士给出的答案却惊人一致:图书订货会不订货。在过去,订货是参会的主要目的,现在却演化为形象展示、信息交流和沟通感情的特殊场所。尽管这样,却没有一家大型社肯落伍。一位业内人士说,虽然产生不了什么码洋,但一个大型出版社必须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三大书业界盛会上拥有自己的位置,否则业内还会以为你倒闭了,而这实际上映射出出版社生存压力的增大,市场意识的加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席云舒说,尽管信息很多,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图书订货会了解自身是否处在整体水平线上,其他出版社是否有崭新的市场观念和营销策划手段,是否有引人的装饰设计。
各路出版社各有招数
走市场可能意味着图书的“短命”,走经典可能意味着图书的“长寿”,当然有时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兼而有之。虽然读者的阅读口味日趋专业化,图书市场越来越风云变幻,但是各路出版社还是毅然使出了各自的招数。
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杨牧之昨天对外宣布,中国出版集团的10余家出版社将进行资源整合,大约5年时间推出有1000种图书的“中国文库”,中国文库分设社会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综合·普及类,汉译学术名著、汉译文学名著等8个类别,每年出版一至两辑。此举是中国出版集团实施“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业务重组”的重大举措。
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寻求全新的改变。经济科学出版社作为一家经济类专业出版社仍旧坚守经典出版的不变追求,帕尔格雷夫系列、《剑桥欧洲经济史》等精品图书是此次订货会的主打,这家出版社的崔岱远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有厉以宁这样的大经济学家作为作者队伍,有资深的专业编辑,为什么不做呆得住的图书,而偏要跟风,做自己不熟悉的图书呢?可见各出版社对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一本“小九九”。本报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