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书法 王如昌作
厚宽仁德艺之本
———王如昌书法赏析
书家日日在书斋中挥毫,技法是纯熟了,而过于玄虚、过于不食人间烟火,对书法的领悟反而是有害处的。做些实实在在积善为仁之事,对书家心灵的陶铸来说,该是大有裨益的吧?例子不少,仅举一例,大陆著名书家林散之便长年为水利事业奔波过。
台湾书家王如昌,多年生活于乡村,长年从事林木栽培,熟悉各种苗木特种技术栽培法。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这与书法艺术是相通的。王先生今年七十有三,却健笔如斯,岂不应了古语所谓之“仁者寿”?
“积德前程远,存仁后地宽”,仁德的内容,与宽博的结体、厚重的点画互为表里,书为心声,这副对联是王先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情感在艺术上的充分表现。
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曾在《用笔论》中借他人之口,表述了他对书法用笔之妙的看法:“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炫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简言之,用笔的最佳效果应该是,笔画潇洒自然,吸引人的心目。就像春天园林中的花木,竞相开放,令人赏心悦目。中国书家从大自然中得到启迪,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王先生长年生活于乡野林木花卉之中,对自然的启示定然是心有灵犀的吧。
(玉海)
细写狂泼奇险生
齐白石曾言: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太不似欺人。此论实际上是对水墨画创作原则的通俗概括,自古至今,水墨画家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有人在遵循的同时,对其作了微妙的修饰。当代著名画家宋雨桂首先明确提出,“在一幅画中,似要大似,不似要大不似”,主张强化形象的虚实对比。今观八闽画家林培松先生的《几度风雨几春秋》一画,发现“大似”与“大不似”的组合成了该画的一大特色。
在《几度风雨几春秋》中,林先生工细地勾画了一片民居,将其雄踞于悬崖之巅,又面临湍急的溪流。民居极其写实,“大似”于八闽山区靠山临水的农家房舍。在它上面,狂泼了两块淡墨,单独观看,不知所状何物,可见它们与具体物象“大不似”。可是,经“大似”的民居一衬托,我们便可隐约看出,左上面的那块淡墨,是云罩雾绕下的群山,而正上方那块颜色较深的淡墨,则成了汹涌的黑云。黑云压房房欲摧,更兼风吹、雨淋、浪击,高耸悬崖之巅的民居显得更加奇险。
景物的奇险来自奇险的构图,而构图能够奇险,得力于作者胸中有丘壑。此丘壑不完全是自然丘壑在他脑海中的印象,还包括他的综合学识和艺术修养。他如果学识浅陋,艺术平平,又乏奇险自然景物的感知,怎能画出奇险的构图?所以,《几度风雨几春秋》不但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而且表明了林培松先生的艺术造诣非同一般。
(根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1月13日 第八版)几度风雨几春秋(水墨画) 林培松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