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传一则《春节晚会的搞笑版》,演绎了春节晚会的整个流程。尽管有些刻薄,但看了猴年春节晚会后,你不能不承认,这个搞笑版击中的正是春晚的致命之处:模式化、套路化。它提出的其实是这样一个命题:当一个事物走到巅峰状态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春晚的外套其实是早就有了样子的,编导要做的只是裁剪与拼接。所以你很难指望看到多少新花样。顶多哪颗扣子换了新材料、袖口有了点不一样。比如《动物演唱会》,荟
萃动画片主题曲,小孩开心大人也欢喜;又比如音乐剧《阳光健身房》,融入时尚元素,还算新潮。但看主菜,无非小品、无非相声、无非面目模糊的《歌组合》,无非排山倒海的人一拨拨上,无非是五湖四海的问候……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春晚要承载的主题和任务委实有些沉重。从1983年走到今天,它已经成了泱泱大国新年的第一张“名片”。多年探索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共同凿就了“名片”的模样——晚会成功的套路与模式。
所以编导一再喊着的“质量”,其实也就是框子里的《跳舞》,《舞》跳得是否出色,完全寄托在具体节目的内功上。这就有些危险,因为真正的精品总是凤毛麟角。相声的衰落令人恻然。本就寥寥三个,偏又不争气。《十二生肖大拜年》纯属隔靴挠痒,《如此指导》一直在自娱自乐,冯巩的《让一让,生活真美好》起笔不错,却不能“善终”,《马路婚礼》多少有些生编硬造,还怕观众不明白,最后还要讲道理,扫兴!
当年作为新生事物《九死一生》才获亮相的小品现已成重中之重。郭达的《好人不打折》絮絮叨叨,硬胳肢人,明显江郎才尽。被媒体恶炒了一把的赵大叔,表演依然逗人,内容又以情动人,但怎么看上去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有点斧凿,有点“硬做”了。值得一提的是严顺开的《讲故事》,以健忘的老人给孙儿反复讲“粮票”故事做引线,在亲情疏离的社会呼唤敬老爱老,颇为煽情。随后杨坤以充满力度和弹性的声音更把《天下父母心》演绎得温情脉脉。宽容地说,小品抓的几个点都不错。《讲故事》《送水工》的亲情、《都市外乡人》的乡情,都切合了变革时期中国人的情感变化和对传统的怀旧,其实是晚会中最有年味的节目。但令人遗憾的是,“小品大家庭”里几乎清一色老面孔。这不能不让人为它的未来忧心:明年,或者后年,还会是这拨人唱“大戏”吗?他们还能有多大的突破呢?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不知道赵大叔是有点不耐烦呢,还是急于突破,上台时居然把倪萍大嫂开涮了一把。
“老人”挑重担,“模样”难出新,这就是春晚的窘境所在。当然,靠一台晚会把全国人民都凝聚在电视机前的想法在这个娱乐样式百花齐放的今天是有点不现实了。但是,春晚仍然应该反省自己:作为中国综艺晚会的顶级代表,是否有些固步自封了?本报记者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