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皇太子秘史》在拍摄中就被许多电视台抢走播出权,这部被广泛关注的电视剧预计在2月中旬开始播出
一部《孝庄秘史》,创下了若干个省收视第一的佳绩。倾心打造“秘史系列”的中北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尤小刚,在春节过后又筹划着再制造一次震动,这就是由《孝庄秘史》原班人马打造的“秘史系列”第二部———《皇太子秘史》。有人说,尤小刚在给自己上“套”,《孝庄秘史》由于故事讲述得精彩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对下一部“秘史”观众难免会有很高期待;同时,对“秘史系列”这杆大旗能扛多久,究竟有多少“秘史”可以来拍也成为不少观众关心的话题。面对这些疑虑,尤小刚笑着巧妙地把话题引开了,他说,“看了片子这些问题自会迎刃而解,‘皇太子’会接好‘孝庄’的班”,言语中透着那么一股自信。
“不炒作”以求“喝彩声”
尤小刚有这份自信也不奇怪,一是该片在发行时是被“追”着签约的,可见市场号召力;二来该剧曾举办过几次看片会,看片会上的评价颇高,圈内人士对该剧的故事性和演员的表演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皇太子”在故事上比“孝庄”还要有悬念、还要跌宕起伏;而演员的表演比起“孝庄”更是驾轻就熟。尤小刚直言:“《孝庄秘史》的大获成功多少也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之外,所以面对这些掌声和荣誉,我第一想到的是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所以在最可以炒作《皇太子秘史》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悄悄地拍摄、悄悄地关机,我们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播出时观众的一声喝彩。”在时下的影视圈将炒作视为时髦的时候,《皇太子秘史》反其道而行之,低调开机和关机,无形中也为其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编剧几乎是“边写边哭”
看过《孝庄秘史》的观众,大多都很佩服台湾才女杨海薇编剧的本事,她把故事讲得让很多就爱看《雍正王朝》这类历史正剧的观众,也耐下心来品“秘史”。可谁能想到,创作这部《皇太子秘史》却是她写作生涯中的一次“苦难历程”。说起这段尤小刚也有点不好意思:“编剧几易其稿,此话说起来也就一句代过,想想整整有十几万字的原稿都要重写,这是多么繁重的一项工程,说句不夸张的话,杨海薇几乎是一边哭一边写的《皇太子秘史》。为什么要这么磨,第一因为有《孝庄秘史》相比,第二《皇太子秘史》本身创作难度就大,因为这段历史是康熙晚年的一场风波,史官们为尊者讳,对之记载甚少,所以有关太子胤的资料查起来相当困难。”
尤小刚说大量的历史空白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空间,“透过有限的记载,从逻辑上分析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在襁褓中胤就被立为太子?为什么他能当三十八年太子?又为什么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太子被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废掉?翻阅了大量史书后,我们越发觉得字里行间处处透着蹊跷,一系列疑点把我们的思路引到一个问题上———康熙对太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认为他要在太子身上实现一个父亲和君王的理想,他之所以要立胤,是因为胤是个孤儿,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他。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由于他早早就立了太子,反而使太子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康熙对他极尽保护之能事,但越这样太子就越孤立,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这就是我们这部戏所要写的。我们要写一个正派的太子在封建王朝里的命运悲剧,写一个聪明的皇帝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儿子所经历的这么一场悲剧”。
不是杜撰,也不是戏说
对于拿“秘史”开刀,尤小刚认为有市场效应也是在所难免的:“现在荧屏的古装剧戏说成分很多,与历史事实相离甚远,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抨击;而传统意义上的有些历史剧,由于墨守成规电视观众也不太喜欢。‘中北’在‘秘史’上找寻突破口,不光要讲历史,而且要突出历史后面的‘秘’字,在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讲人的故事,讲史书上有争议的故事”。在尤导看来,既然叫秘史,它就有别于正史,有些东西在宫廷正史上没有记载或很少记载,这很正常,但是在民间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且充满了传奇色彩、戏剧性。“中北”是以认真的态度进行了选择加工:“这类剧既不是杜撰,也不是戏说,而是在尊重历史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定位的前提下,按照人物的逻辑深入开掘的。‘中北’的秘史系列剧,正是把握了这一原则和戏核,紧紧抓住了历史的字里行间,在揭‘秘’和解‘秘’上做足了文章。这就是运用艺术创作的方法,来挖掘历史资料中间能形成戏剧冲突的情节细节,通过逻辑分析透彻地挖掘其中的人物情感,展示历史人物关系,情感冲突和心理矛盾,从而为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样的剧只要创作得好,观众是会买账的。”本报记者赵文侠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