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崔永元:谁恶心我我全能接受(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04日14:5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手机》是向电视圈泼脏水

  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在春节期间热映。片中的主角电视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和其主持的谈话节目《有一说一》,令人不禁将之与央视名嘴崔永元与其原先主持并大受欢迎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联系起来。

  据悉,《手机》已经给崔永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有一次他去东北出差,一下飞机就有年轻女记者追着他问:“你能对你的妻子负责任吗?”

  日前在接受影评人何东采访时,崔永元首次发表了他对《手机》的看法:“冯小刚拍这么一个电影,其创作初衷非常可疑。它弄得人人疑神疑鬼互相揣测,我不明白它到底代表了一种什么标准?”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害怕家人受到伤害
  何东(以下简称“何”):冯小刚的《手机》你看了吗?

  崔永元(以下简称“崔”):没去电影院里看,弄《电影传奇》的节目没倒出时间。但我也看了一截片断。

  何:是从电视宣传片上看的?

  崔:不是。我那天正好去音像店买阿尔巴尼亚一个老电影的盘。正好音像店里摆着好多电视,里面就在放《手机》,我买完碟,就站那儿看了一段,大概10分钟多。就那么一截。

  何:那对这个电影,你都听别人怎么议论它来着?

  崔:我身边的人,你一句我一句的,也算把这片子的全貌都向我转述了。大概就是说一个电视男主持人,除了拿出很少精力去做谈话节目以外,省下大量时间都用在“乱搞”上,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脉络。那意思我能明白。

  何:包括你的家人、亲戚、朋友,他们又如何向你说起过这个片子?

  崔:我家里人先从报纸上看见了消息,也听别人议论过它。他们都没去看,我想这大概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然后就是我媳妇还有我妈,都跟我聊起过这事,我妈是专门打电话跟我聊的。她们说葛优都声明演的不是你,你也不要因为这件事太费心。我跟我妈说:咳,我最怕你们会因为这个电影受什么伤害,以为你儿子天天在外头就忙这些不要脸的事呢。如果你们完全不理会的话,就千万可别担心我。我都在这个圈子里翻腾这么多年了,谁怎么恶心我、糟践我,我全都能接受。
图:《手机》中,葛优扮演的“严守一”是个“花心”的电视人
  2.曾参与电影的前期创作

  何:看过《手机》的观众,只要以前看过你的节目,都会自觉不自觉就把它跟《实话实说》还有你的电视主持联系到一块;可之后无论冯小刚还是刘震云,都坚决否认这电影跟你有任何牵连;那么我想请问你,也希望你能实话实说,这部电影从开始编剧到最后放映,到底跟你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崔:准确地讲,是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我也参与了前期创作。当时就在冯小刚家里,他、刘震云加上我。那时冯小刚跟我说,他要拍一个以主持人为背景的贺岁片,而且得是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栏目名字就叫有一说一,主持人叫严守一;很明显这就是套着《实话实说》和崔永元嘛,我当时还觉得这创意挺好玩,因为我们在做《实话实说》过程当中,确实遇上过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包括当初我和赵本山演小品,不也是套着《实话实说》来嘛?也得怪我太轻信了。我当时还觉得可能会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呢。但冯小刚当时向我了解的,就是一个电视栏目是怎么做的,主持人又是如何工作的,所有谈话都是围绕这些内容,我以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希望电影表现谈话节目和主持人时能更接近真实一点,别让内行人看着太露怯了。我还很认真地把我知道的全都告诉了他俩。我记着刘震云老师还告诉我,主持人是一个农村背景的孩子,小时候跟手机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在乡下用有线大喇叭。但主角乱搞男女关系那段他们半个字都没提过。

  何:你当时一点都没觉察这后边可能会藏什么圈套吗?

  崔:那我当然是不知道。因为据他们那时候讲,一切都刚刚开始,连个框架都还没有。

  3.可以把《手机》归入“三级片”

  何:《手机》除了以电视节目作为一张皮之外,其真正的主题就是为了追女人而去追女人。这就不能不让许多观众对你个人的私生活产生某些影射性的疑问。对此,你个人有什么看法?又有什么话要说?

  崔:这个事我想从两方面讲。一是说电影方面,二是说个人生活。现在中国电影并没有实行分级制,而贺岁片又是人们争相观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小刚拍这么一个电影,其创作初衷非常可疑。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它通过还在全国放映,然后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去看,弄得人人疑神疑鬼互相揣测,我不明白它到底代表了一种什么标准?当然如果已经实行了分级制,把《手机》归入三级片我认为还是很合适的,那也算标志着电影的开放,什么都可以拍了。

  再说冯小刚的个人足迹。因为我过去对他的电影也算比较注意,我觉得他导演几部片子所走的路子,就跟电影名字八九不离十:最开始是《甲方乙方》,一个刚冒头的导演,是甲方投了资,乙方跟着就把电影拍出来;后来到了《不见不散》,就已经能感觉他心里其实没底,欲望却在逐步上升,所以欲望驱动着他认为观众真的跟他“不见不散”了;到了《没完没了》,已经非常准确地代表了他本人的导演状态。怎么叫“没完没了”?就是累赘、纠缠、多余,连自己都感觉很讨厌了;最典型的就是《大腕》,原名是“大腕的葬礼”,也确实很像葬礼。那个电影首映他叫我去了,结果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扭头就走了。我当时不知为什么,脑子里始终转着这样一个念头:无论电影人还是电视人,当他只能搬弄翻腾自己圈子里那点屁事时,那就意味着其创作能力差不多是灯干油尽了,肯定是对生活没有什么真挚体验,所以也只能拿出圈子里那点鸡零狗碎出来抖落一番。去年,他又弄了一个《手机》。电影圈里那点事搬弄完了,又开始挺进到他并不真熟悉的电视圈里的事情了。

  4.《手机》是“自愚自乐”的电影

  何:中间还有《一声叹息》呢!而且前前后后惹出好多名利场上的是非,最后还获得了某电影节的七项大奖。

  崔:我到现在都认为,无论是编剧、表演、导演制作水平,《一声叹息》都是最成熟的,当然也加上是他有自己的个人亲身体验,所以拍起来比较真切。《手机》因为我并没全看,不好去下定论,但仅仅就我看的一点片断、周围人告诉我的片子的内容和结构,我感觉用四个字形容它最好玩,就是“自愚自乐”,愚是愚蠢的愚。这是我第一个看法。

  第二,咱们再说身边的现实。现在“乱搞”还算正经新闻吗?在网上、媒体上,不是随时都能看见谁又搞了谁、谁又和谁乱搞了,谁又把谁搞掉了、谁又把自己搞得很难受了。放在过去这些可能还算是惊天动地的事情,甚至基本上就可以由此对一个人作终生定论。现在什么都开放了,人们对这种事的容忍度也提高了。但仔细注意一下,你能从网上找到多少自然科学家或者政治家“乱搞”的传闻,还是少。所以炒来炒去,“乱搞”的专利还是在演艺圈里。因此,如果把《手机》的乱搞男女关系安在电影圈里,我就认为这个戏拍得非常真实可信。这是没问题而且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如果愣把“乱搞”焊到电视新闻队伍里,我就感觉并不十分恰当了。起码在我身边的新闻主持人当中,基本生活态度还不是这样偷鸡摸狗。所以我可以说,如果这个影片是在影射我们新闻节目主持人、谈话节目主持人,那就是莫须有地泼了一桶很脏的粪水。
  图:电影《手机》中,电视节目策划人费墨和当红节目主持人严守一都陷入婚外情的泥沼

  5.冯小刚做人不诚实

  何:你在《手机》之前,和冯小刚有过很深的交道吗?你们在以前曾经有过真心的实话实说吗?对这位票房冠军导演,你都留下了什么印象?

  崔:交往并不很多。都是他影片首映时,请我去当个陪衬;后来我的节目请他来做过演员;还有一次是他的餐厅开业,包括谈《手机》去他们家,大概也就是五六次的样子,谈得并不很深也不是很多。我能感觉到他对电影的某种追求,不管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可他心里那种很高的欲望,与他自身所具有的,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创作功力也好,上下之间的差距都非常之大。

  我觉得他心里应该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当一个演员很容易,当一个电影导演也很容易,可如果你要想做一名电影艺术家那是非常难的。做艺术家就要求你对电影有很深刻的理解,要求你用电影这门艺术对银幕下的观众负责任,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对人生和对社会应有的态度,总而言之,要求你做人要有起码的诚实,所以在这一点上,冯导演确实做得很差。

  另外我还发现他特别热衷于炒作,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他可能是为了让电影能更多地卖钱,是钱一直逼着他到处炒作。可我还是很怀疑,有很多时候其实都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主动驱使。你说他现在不缺投资,谁都愿意往他片子里投钱,一线演员都争着上他的戏,可为什么电影却越拍越吃力越来越差呢?我看差的就是那点对人和人生的诚实体验。但就是这么一点,你弄多高的票房、在家里数多厚的钱,那种体验花多少钱它也一点都换不来。这就是他留给我的所有印象。

  6.刘震云让人很寒心

  何:我知道你以前是挺喜欢刘震云的,你的第一本书《不过如此》,还请他写了序,能说一说你们以前之间的交往吗?这个作家之前之后到底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崔:我一直都非常欣赏刘震云老师的幽默,因为我个人也喜欢恰到好处的幽默。但我同时也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我觉得很多作家他们写得比较得体或者比较精彩的幽默,一般都是在早期作品当中。现在我认为刘老师的问题,肯定和冯小刚是一模一样的,他已经从一个纯作家变成了比较有钱的人,而他又掌握不了这个变化,甚至是无法接受这个变化,所以就必然导致他的内心蜕变。

  有一说一实话实说,你现在让我不认同冯小刚或者让我从此失去跟他以前刚刚建立的那点关系,我并没什么可寒心的,两条轨道上跑的车,就是出了轨也交叉不到一块。但是你现在要让我突然失去对刘老师的亲切感,这对我来说就非常痛苦。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出什么“家”都非常容易,而且各种“家”都多的是。但是唯有两种“家”非常难出来,一是科学家,一是文学家,科学家要的是最严谨的态度,文学家需要的是灵魂深处丰富的想象力,这两样东西是中国人最缺的,所以我们就缺这两“家”,那么刘老师一旦主动退出,文学家里就又出现了一个空缺。这确实让我挺寒心的。

  (千龙)

  (紫/编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 新闻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