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围第二批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选作品的戏曲剧目中,绝大多数都来北京演出过。许多剧目从初创首次登上舞台至今,已有十来年了,并成为保留、常演剧目。在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和长期的舞台磨练后,都已较为成熟,的确各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亮点。虽然大多数剧目本报都做过介绍和评论,但时日已久,许多剧目的面貌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此我们先一并给读者做些简介,各个剧目的具体修改情况,本报将陆续专文报道。
《班昭》
上海昆剧团演出
为给《汉书》找到合适的继承人,14岁的班昭嫁给了二师兄曹寿。班固死后,班昭毅然继承了父兄遗志。班昭经历了夫亡、友散等磨难后,在大师兄马续的支持和感召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
该剧描写班昭一生感情生活的不幸和坚守书斋的心路历程,并通过马续与曹寿的人格对比,高扬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和矢志不渝、为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班昭的扮演者综合运用旦角行当各种表演元素,把人物少年时的天真活泼、青年时的情感激荡、中年时的落寞苦闷、老年时的恬淡宁静,刻画得相当自然、生动,为戏曲舞台塑造了少见的古代女学者形象。该剧从剧本到舞台艺术呈现,在继承与创新、高雅与通俗的辩证关系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果的探索。
《膏药章》
湖北省京剧院演出
江湖郎中膏药章因救小寡妇而卷入“风化案”。他本与革命不沾边,却又阴差阳错地被推到革命漩涡之中。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引发了一段啼笑皆非而又辛酸无奈的故事。
该剧描写了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一个普通小人物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际遇,以特有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艺术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底层人物的命运遭际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全剧情节起伏跌宕,语言风趣幽默,节奏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生动传神,充满着机趣和滑稽的喜剧氛围,看似荒诞,实则深刻,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凤氏彝兰》
云南省京剧院演出
彝家女叶子与汉人秀才赵明德渐生情愫,但赵明德囿于汉家礼俗而反把叶子推入土司凤世雄怀中。凤世雄死后,在抢夺土司权力的家族争斗中,九死一生的叶子产生了强烈欲望,并最终登上了土司宝座。叶子与赵明德之间演绎了一幕人间悲剧。
该剧十分真切地刻画了权力对于人性、情感的异化。女主人公内心丰富复杂的变化,细腻真切;男主人公的奴化过程也较为真实。该剧既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又带有普遍的人性意义,体现了欲望与情感的纠缠与冲突。作品的叙事风格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张扬着生命的野性和力度。
《变脸》
四川省剧院演出
这是一部以川剧表演绝技变脸为载体,集中展现民国初年黑暗的时代状况和病态的社会众生相的悲剧。通过江湖艺人水上漂与一个被卖了七次、年仅9岁的小女孩狗娃之间的悲欢离合感人故事,表现了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底层艺人的凄苦命运,以及他们与命运的抗争与搏斗。
该剧充分发挥了戏曲的本体功能,调动了川剧“帮、打、唱”的独特艺术手段,妥帖地将水上漂和狗娃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层层推进。全剧构思奇巧,情节跌宕;表演情感浓烈,慑人心魄;音乐苍凉悲壮,风格鲜明,展示了20世纪初叶的巴蜀风情。
《徽州女人》
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演出
这是百余年前徽州一个幽闭的小村落中所发生的凄婉故事:一个15岁的女子满怀着羞涩与憧憬嫁至婆家,丈夫却剪下辫子出走了。女子独守空房三十五载,盼到丈夫归来,却同时见到了丈夫在外面另娶的妻子。作品通过对这样一个被伤害的女性的独特关注,表达了对其生存境况背后的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该剧的演出,以对舞台艺术语汇的积极开拓,对现代舞台技术手段的积极调动和对营造舞台美感的着意追求,对戏剧情感的诗化表达,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黄梅戏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