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创新要符合公共利益 “竖筷插碗” 民俗还是迷信(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1:25 北京娱乐信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上排左起:赵书、刘铁梁、李耀宗、于化云下排左起:常人春、哈亦琦、于志海、翟鸿起

  信报讯(记者胡劲华)信报《“竖筷插碗”竟成新年吉祥》及《西单拆除“竖筷插碗”》的独家报道,引起全国广泛关注。10日,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信报联合举办的“迎春节北京民俗文化研讨会”火热异常,原定4点结束的研讨会不得不延长至5点半才散场。北京民俗专家、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民俗爱好者围绕“竖筷插碗”事件,唇枪舌剑,对“筷子文化、民俗与迷信、民俗断代与传承”等进行了充分研讨。

  现场直击

  10日下午1时40分,来自北京民协的文艺家们带着风筝、大红中国结、精美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将信报15楼多功能会议室装扮得喜气洋洋。与会人员络绎不绝。原想突出座谈聊天气氛转到小型会议室,但因参会人员太多而不得不作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也早早到会准备与学者“理论一番”,家在通州的教师牛剑也准时到场。

  高度重视信誉的北京民协主席赵书“不顾”一些参会者塞在路上,准时下令开讲,并严守15分钟发言纪律。为突出交流的气氛,主持人北京民协秘书长于志海特意将研讨会安排成“专家讲述+一问一答”的形式。会场气氛异常热烈,掌声不断,年轻人此起彼伏尖锐的提问有时要几个专家轮流解答。一些专家彼此之间也有不同看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笑称自己想做年轻人,要为年轻人说说话,但对具体拆除事件表示了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还发来《城市建设应尊重民俗文化》书面发言,民俗学家崔普权讲了一个“不注意民俗丢生意”的段子,北京面塑传人张宝琳和民俗学家高巍呼吁民俗要形成教材,从娃娃开始抓民俗。

  “民俗、迷信、断代、创新、传承、”是研讨者阐述最多的词汇。著名剪纸艺术家孙二林现场送给大家的“福”、“猴”新春剪纸礼物更加深了与会者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赵书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著名民俗学家)

  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

  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符合大众心理”这三条才叫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凝聚着人民的力量。而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态文化的表现。“西单雕塑”一是立意新颖,应当提倡。二是题材很好,摆放不当。三是学习民俗,再做文章。吉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应把吉祥文化发扬开来。

  刘铁梁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博导)

  新时期的文化冲撞现象

  民俗文化是我们传统的生活文化,现在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破碎,断裂了。二是变形,变质了。三是还有许多在延伸,基本比较完整。“西单雕塑”刚好反映出今天现代社会文化冲撞的现象。我们应多理解,多限制明显违反传统价值观已约定俗成意义的表象。拆雕塑不伤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要充分理解老年人。人是自由的,有自己的想像,但也要尊重群体。

  李耀宗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民族文化学家)

  应教育年轻人基本传统知识

  现在对年轻人,应进行基本传统知识的教育。海外华裔来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用筷子。一项习俗不是短时期形成的。“西单雕塑”,从文化上讲,有悖文化规律;从经济上讲,违反了价值规律;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基本哲学思想。文化自身有规律。“西单雕塑是倡导移风易俗”的说法是不对的,公共场所宣传的雕塑是带有强制性,旧的不能都破。对于风俗习惯要靠引导和立法。

  于化云

  (北京城市建设雕塑管理办公室主任)

  创新要符合公共利益

  城市雕塑是建在室外或室内公共空间,硬制材料,永久性的艺术造型。“西单雕塑”是个临时摆设,在国外,叫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有个审查程序,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不是个人行为,必须尊重公众,尊重传统的习惯。民俗文化,不是哪个课本或课堂就能学到,是社会约定俗成形成的。我们传下来好的文化,应该继承,创新如果大家不接受,就不能在公共场合出现。

  常人春

  (北京通,著名民俗家)

  “竖筷插碗”是个断代问题

  年三十吃饭,有禁忌,吃饺子不能数数;筷子不能横着放,更不能插在饭上。因为青年人不太懂风俗习惯,是可以理解的。春节出现筷子插碗,有个断代问题。移风易俗,贵在“因势利导”,坏在“走向极端”。民俗工作者有很大责任,平时要多多宣传传统文化,好让更多人掌握民俗知识。这次是个教训。

  哈亦琦

  (北京民协副主席、哈氏风筝传人)

  创新和继承不矛盾

  民俗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围绕一个主题搞创意。有些有抽象,有些是具象,但是两个不同传统。这是不同时代受教育者之间的碰撞。继承传统要运用到现代上。“筷子事件”引发了民间文化和北京文化怎么生存?如何让年轻人理解的问题。创新和继承这两个不矛盾。

  于志海

  (北京民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行为不能游离群体之外

  青年人有这样想法是有过程的,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是无法控制年轻人思维方式。我愿这么想,行不行。行,但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就会游离于群体之外。民族凝聚力,是靠长期习俗凝聚来的。没有规定年三十晚上要吃饺子,但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尊重习俗和传统。

  翟鸿起

  (民俗学家)

  年轻人应多与老年人接触

  一些礼节为什么会丢,是什么原因,怎么传承?值得我们思考。北京的特点,由于是皇城,礼节多。一双筷子,演绎出民间的说法,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与民俗与迷信有严格的区分。年轻人要多虚心向长辈学习,多看一些资料,与老年人接触。

  媒体评论

  民俗文化和迷信糟粕

  不能混为一谈

  “民俗文化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对某些生活侧面的独有态度。民俗民风和迷信糟粕是不同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好的民俗民风是传统道德,需要提倡,一些忌讳也是要讲究的。”“作为社会整体,民俗是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个人可以对民俗不以为然,但为了交流需要,我们也应该尽快补上民俗这一课”。

  (新华网)

  事件回放

  2003年12月30日北京某报一篇图片新闻报道称:“新年将至,近200只两米多高的金色木筷和碗盘做成雕塑,一字排开安放在西单大街两侧,每个碗盘设计成时钟形状,以独特的方式祝福人们新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

  4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七八名民俗学家向记者投诉,信报就此刊登《“竖筷插碗”竟成新年吉祥北京民俗学家斥街头雕塑不尊重民俗》。

  5日下午4时左右,某商场自行完成了拆除并称是年轻人的创意。

  研讨交锋

  是筷子摆错了,还是我们想错了?

  大二女生:北京民俗与各地民俗是否不同?关于这筷子是摆错了,还是我们想错了?

  于志海:研讨会由北京民协主办,表面研讨的是北京民俗,实际上是对中国民俗研讨。

  翟鸿起:这个问题反映一种“断代”。每个人有不同解释。这个解释是在中国、在北京有他的历史传承。

  赵书: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习惯叫风;由于社会原因,形成的社会学习惯叫俗。自然和社会原因形成了北京人的用筷子禁忌,人们认为不美。吉祥文化需要文字上的解释。

  如何区分民俗和迷信?

  男性青年:“西单雕塑”年轻人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按时回家吃饭”?“筷子掉地上惊动祖灵”是否迷信?如何区分民俗和迷信?

  赵书:我42岁时还不懂筷子,到广化寺与修明和尚吃饭,他告诉我筷子不能横着放。吉祥文化有三个方面影响,情喻手法、音喻手法、景喻手法。筷子题材是好的,颜色喜兴,但摆放不恰当,叙述不清楚。要点题。吉祥文化很深厚,一定要“说出来”。真是科技,善是宗教,美是艺术。不过筷子雕塑给我的感觉是:“食者如林,终者如海。”吉祥文化一定要破题。

  刘铁梁:关于迷信与宗教问题,很难区分,学术研究中我们一般不用这两个词。迷信是明显不符合进步的,不符合人的思想走向更加自由和合理的境地。可是什么是迷信,界定到什么适度,可能认为烧香是迷信,三鞠躬不是。我们人类有很多解释世界的文化,其中现在看来不对,但在古代是必不可少,是维护当时社会的规范,要多加理解,不一定要照着办,但也不一定完全不要。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宗教是不可想象的。用宗教文化解释,对传统文化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民俗中存在宗教,但不等同于佛、道、伊斯兰教。老百姓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虚心理解老百姓。有地方舞麒麟,不能舞龙,因为水大。其实百姓的理解非常朴实,研究民俗的人,要理解掌握民俗的人,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要轻易扣帽子,动不动就说是封建迷信。

  专家为什么不往好的方面解释?

  女提问者:“雕塑”本身没有说什么东西。是媒体照片介绍时说是祝福。专家为什么不往好了说?

  李耀宗:对“西单雕塑”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只能是你自己的,无法改变大众的解释,作者有自己的设想,但是对民俗知识无知。提问者的愿望是好的,但无法做到。

  于志海:因为是整体民众的心态,民俗反应。风俗习惯不伤害别人就不是落后的。任何艺术作品,一旦出现了,解释就在民众了。

  信报记者胡劲华

  摄影信报记者苏冠名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